我的家乡在缙云县仙都下洋村,玉带似的好溪缓缓地流过,一座古老的丁步桥跨在好溪上,村的对面就是著名的小赤壁、婆媳岩。丁步桥头一口水井,一米高的井圈围住井口,井离好溪水面10来米,水量充沛,清洌可口,冬暖夏凉,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到这里挑水,每天清晨前来挑水的人成群结队,井圈上留下一道道井绳“勾画”出来的深沟。盛夏,村民们提着毛竹制的“水筒”来到井边,灌上一筒清冽的井水作为下地劳作的饮料。寒冬腊月,井口就冒热气,井水暖暖的从来不会结冰,井口挤满了洗衣服的妇女。
从八九岁开始,我就与弟弟去抬水,两人一趟抬大半筒水,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可是,用井桶打水确非易事,手提井绳,甩来甩去,井桶只在水面上打转转,一滴水也进不去,真是急熬人,幸好,小姐姐手把手地教我们:“绳子要放得长一些,放松再放松,再用力将井绳往一边猛用力一拉,井桶就倾斜进水了,沉几下水就装满了,再往上提。”经过反复的实践,终于掌握了提水技巧……
那时,好溪上游没有水库,一下大雨,好溪水位猛涨,洪水泛滥,淹没了水井、村庄,大量的泥沙、杂物灌入水井。因此,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换井,清理井里泥沙、杂物,保持井水清洁。井底温度低,一般在伏天进行换井。换井前告知村民,何时进行换井,请村民贮备充足的用水。换井在中午进行,先将井圈移开,三四人用井桶不停地提水,井里的水位慢慢降低了,水位只有50-60厘米时,挑选身强体壮的村民,下井清理,他们先喝白酒暖暖身体。大伏天,骄阳似火,个个热得满头大汗,还得穿上蓑衣,带着锄头、畚箕等工具下到井底。一到井底,冷气笼人,尽管不停劳作,仍觉寒冷难耐,他将井底的污泥、杂物挖起,装入畚箕里,井绳、石块、破碗、草刀什么都有。同时用井桶将污水提上来。泥水中有不少鱼儿,一倒出来,大大小小的草鱼、石斑鱼、鲶鱼、青龙鱼拼命挣扎,我们一群小孩守候一旁争抢鱼儿,收获颇丰。有时,还会抓到一两只甲鱼(归下井的人所有)。井底的气温太低了,因此,每隔半小时要换一批人。井底的污泥杂物清理干净后,从好溪挑来溪水,倒入井底,不断地冲洗井底、井壁,再将污水提上来,反复地清洗,将井底洗得干干净净,下井的村民上来后,井圈搬回去,换井大功告成。水井离好溪水面不远,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井内,二三小时就可恢复到原来的水位。第二天大清早,满井的清水供村民使用……改革开放后,村里装上自来水,一拧开关,水就哗哗地来了,非常方便,到水井挑水的人也慢慢地少了。
(市区 刘梦熊 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