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从小聪明好学、博通经史,他23岁那年考中进士,之后做过县丞、省儒学副提举、行省都事一类的官,但几经沉浮,终不得志。正当刘伯温弃官归隐青田之时,受到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的真诚邀聘,本来就想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刘伯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春,时年50岁的刘伯温风尘仆仆来到金陵。伯温一到,朱元璋马上召见,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刘伯温呈上早已构思拟就的《时务十八策》,详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讲述了各项谋略方策。朱元璋大喜过望,相见恨晚,立即安排刘伯温在自己身边参预机密要事的谋议。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征东平西逐鹿中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被朱元璋称作“第一功臣”和“我的子房(张良)”。从刘伯温出山到朱元璋登基,即1360年至1368年这一段时光里,朱元璋对刘伯温言听计从,刘伯温也发挥了自己的雄才大略,施展了济世救民的抱负。这是刘伯温一生中最为辉煌的顶峰时期。而接下来的路便不那么好走了。
老丞相李善长辞位后,朱元璋为谁接任丞相之事找刘伯温商量。朱提出杨宪,伯温说此人有才能,但无器量;又问汪广洋如何?伯温说此人还不如杨宪;再问胡惟庸,伯温说更不行,当丞相好比驾车,此人不但驾不好,恐怕连辕木都会让他毁掉。朱元璋见自己考虑的人都被刘伯温否定,心里有几分不悦,就随口说看样子这个丞相只好请你来当了。刘伯温听后一怔,连忙说不行不行,我这个人疾恶太甚,当了会辜负您的期望,您还是另招贤才吧!这是大明王朝建立后,君臣二人表现出说话不投机的开端。
此时此刻,刘伯温的烦恼有二,其一是他看出朱元璋本来就没有用他的打算,还可能认为他否定别人是因为自己想当丞相,这分明是对自己不理解、不信任的表现;其二是朱元璋肯定听不进自己劝他不要用那三个人的意见,此三人不论哪一位上台,对社稷、对民族都很不利!不出所料,朱元璋先后都用了那三个人,而那三人后来果然个个都出了问题。古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刘伯温在皇上面前从大局出发说的推心置腹的话,很快便传进了那些人的耳朵,他们个个都对刘伯温恨得咬牙切齿,更何况为了立法定制,肃正纪纲,刘伯温得罪的权贵还有不少呢!对于这些,刘伯温都并不觉得可怕,最让他失望的还是朱元璋,刘伯温觉得朱元璋登上帝位后,心态已经发生变化,唯我独尊、说一不二的思想日益滋长,君臣两人在一些问题上常常意见相左,虽然给自己的加封不少,但对自己的信任度却在减少。
官场失意,我们这位青田老乡心中萌发了退隐念头——归隐故乡回石门洞读书。然而,在那个年代,一旦踏入深如大海的侯门官场,人便失去自由没有了退出的余地,皇权大到可以摧毁一切,小到可以无孔不入,只身弃官回家,实际上更不安全。
洪武四年(1371年),61岁的刘伯温获准辞官告老还乡。为了使朱元璋放心,刘伯温把儿子刘琏留在京城为官,也算是人质。在家乡,伯温小心谨慎,不见客、不言功,整天以棋酒、垂钓为乐。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为国家安全考虑,上奏建议对一块叫“淡洋”的地方设巡检守卫。万万没想到,就因这件事让政敌们钻了空子,他们弹劾刘伯温强占“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的宝地为墓地,蓄意谋反。朱元璋立即下诏革掉了刘伯温年二百四十石的俸禄。一生清白的刘伯温诚惶诚恐,跑到京城想对朱元璋说清此事,朱元璋却不置可否,又不接见,刘伯温既不能辩白又不能离京,精神上备受折磨,不久便病倒了,这样煎熬了三个月,直到病情恶化,才被送回青田老家。不久,一代绝世奇才便去世了,时年65岁。
纵观伯温一生,参与推翻了一个封建王朝又参与建立了一个封建王朝,他满腹经纶,刚直不阿,一片忠心,就是不会用韬略保护自己。他最终还是做了皇权的牺牲品,留给后人无限的惋惜和思考……
想起伯温最后的遭遇,我心中总是隐隐作痛,特作《七律·叹伯温》一首:“石门洞里水清清,偶幻军师显圣明。报效时逢天下乱,奇才幸遇武王迎。运筹帷幄开基业,帅帐奇谋捣虏营。可叹一生忠义士,儿当人质自担惊。”
龙泉 吴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