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蓝义荣 通讯员 叶剑南
本报讯 前天,本报刊登《我市“我与人防的故事”征集期待您的参与》一文后,热心的读者周先生在一堆老资料里,发现了一张“警报机房”以及一组较为完整的防空训练组照,希望晚报能找找当年这些老一辈,给年轻人讲一讲当年的“战斗故事”。
照片里的“警报机房”,也就是当年拉响防空警报的岗楼。从照片上看,机房用青砖构筑,足有三层楼高,顶层四面开窗视野通透,从角度上看,应该建在一处山顶的制高点上。照片传给文史专家毛传书先生看后,毛先生回忆说:这个警报机房,好像之前是在梅山背的,1977年梅山背打通后,这个机房也就拆除了。
和警报机房一起的还有一组防空训练的照片。内容有领导研究部署、坑道内广播、坑道内建立急救站、后勤保障、疏散地宣传、消防专业队执行任务、治安专业队执勤、抢修专业队出发、救护专业队向阵地行进、阵地伤员抢救等生动场景。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对空射击训练照,从对空射击专业队向阵地进发到战前动员,从武装连进行对空实弹射击作战到阵地伤员抢救,从战斗过程到警报解除,都生动地定格在一帧帧老照片里。在照片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庞里,充满着对保家卫国的战斗豪情,尤其是武装连的“战士”们或整齐列队,或扛着对空射击的机枪冲向阵地……虽然他们不是军人,穿的也不是军装,但纪律作风和军事素质,都与真正军人一样所向无前。
而其他的“战斗”场景,尽管是黑白照片,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但老照片里当年军民一心的那份激情似乎还在燃烧,到现在还能感染着大家。如救护专业队经过一片竹林,沿途的群众夹道相迎,更有一批当年的孩子睁着大大好奇的眼睛“观摩”战地救护,想必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在这一刻种下了或从军报国或从医救患的种子。人像最清晰的,要数抢修专业队执行任务的场景,年轻的民兵们迎着阳光,头戴柳条帽,肩扛工具意气风发地向目的地进发,想必当时的这批“战士”,现在也已经是暮年了,希望他们还能通过这组照片,看到自己当年的风采。
这组照片没有标注拍摄时间和作者,从照片中的着装和照片中“深挖洞, 广积粮, 不称霸”的标语,这组照片应该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今年是新中国人防创立70周年,全省人防系统都在开展“唤醒人防记忆,讲述人防故事”活动,希望老一辈能多多提供这些老照片、老场景以及人防故事,让年轻一代在这些故事中感受巨变,汲取力量。本报联系电话:215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