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桑榆学堂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新译:

  孔老师说:“算了吧!我还没看到自己犯了过错就狠狠地谴责自己的人。”

  解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其实就是圣贤也会犯过错,只不过犯错的类型不同罢了,孔老师说过: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与人的差别,不仅在于犯错误的类型不同,更大的差别是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同:是掩饰——文过饰非?还是自省——有过即改?还是自讼——深度自责?

  现实生活中总是第一种最多,“小人之过,必文”,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错误,甚至不惜用第二个错误掩盖第一个错误,错上加错的事实在太多了。

  孔老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如果第一次犯错误还情有可原的话,以新错饰旧错就是不可饶恕的大错了。孔老师也犯过错误,例如他因为为尊者隐而对陈司败说昭公知礼。然后巫马旗将陈司败说的“君子也结党营私吗?”这句话告诉孔子。孔子就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说,我也算幸运了,有过错就有人看到而且指出来。

  相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就与陈宫二人,去投靠自己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吕伯奢杀猪宰羊款待,曹操却因生性多疑,把吕伯奢一家全部杀害,二人继续逃跑,哪知在半路正好与买酒回来的吕伯奢走了个碰面,吕伯奢劝二人回家喝酒,结果曹操便把吕伯奢也杀了,如此错上加错,可以说是毫无人性了,导致陈宫从此与曹操分道扬镳……

  能做到第二种,会反省应该就很不错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认识到错误后加倍小心,防止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也是这个层次罢。人不怕犯错误,就怕屡犯同样的错误,那就没救了。

  能做到第三种的,“内自讼”,表现出来就是为自己的错误而道歉,如果有也是极个别的吧?孔老师说没看见过应该是比较夸张,只能说这样的人不多,而不能说没有。

  我们似乎缺乏道歉的传统,家里的父母冤枉孩子了,也很少主动向孩子说声对不起;领导做错事了,也很少能听到对公众说声“对不起”。

  所以就流行了这样一句话:你在等待一声感恩,而他在等待一声道歉。

  我们的社会充满戾气,是需要和解,但和解有一个前提,就是做错事的一方要有一个诚恳的态度,连这点态度都没有,只会积怨越来越深。

  年初的疫情中,对一些错误的事件纠正是及时的,我们也看在眼里。例如对红十字会的救灾物品分配、对几个监狱的管理疏忽、对武汉居民的物品供应、对某医院发补贴的不公等,都及时回应了社会的关切并改进了工作。其实如果犯了过错,主动给公众一个诚恳的道歉,是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谅解的。

  都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是应付人民群众还是真心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能真切地感受到的。

  (卢朝升)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0-09-02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221758.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