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近日,在汤显祖餐饮文化有限公司联合遂昌中学、遂昌职业中专组织的“孝心餐”活动中,准大学生们穿上厨师服、戴上厨师帽、系上小围裙,亲手为父母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
既然名之曰“孝心餐”,那肯定是有营养的。那么,它究竟营养了谁呢?
首先当然是父母。“孝心餐”是不是色香味俱全,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这餐里是加入了孝心,加入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的,也能体现孩子的动手能力。尝一尝,就能让父母尝出这特别的味来,心里当然是高兴满足宽慰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和感恩之心。”在遂昌的活动中,准大学生涂画说,在她19年的人生中,家里的一日三餐都是父母准备的,她很快就要离开家人去杭州读大学了,“我想借这次做‘孝心餐’的机会,告诉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了”。吃完女儿亲手烹制的美味菜肴,涂画的妈妈涂英华欣慰地说:“我觉得她真的长大了,离家上大学,希望她能够好好照顾自己。”你看,“孝心餐”确实给父母带来了“营养”。
其次,也营养孩子自己。动手做做“孝心餐”,多少也能熟悉熟悉烟火气,多少也能体会父母一日三餐伺候着的不容易,也许就能对生活多点认识,对父母他人多点感恩从而学会照顾人,这对自己走好今后的人生路是大有裨益的。毋庸讳言,现在的许多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间一长,就宝贝出一堆毛病。比如,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柴米油盐的折腾人,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光顾着自己,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身处社会,这是很不利于自己生存的。刚从遂昌中学毕业的准大学生林佳,因为平时几乎不下厨房,显得有点笨手笨脚,最终在大厨的指点下才完成了一桌佳肴。“爸爸妈妈把我养育这么大,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你看,做做“孝心餐”,孩子的收获真不少。
“孝心餐”既然能“营养”父母和孩子,那就不能只局限于临上大学时,而是应该平常就多做一做。比如每周一次,每月一次,哪怕是每年一次也好。多做一做,对父母的辛苦就能多了解一分;多做一做,对生活的不易就能多认识一分;多做一做,对生活的技能就能多掌握一分;多做一做,父母接收到的孝心就多一分。这样,自己与父母吸收的“营养”也就会增加许多。
当然,“孝心餐”也不必非得到“活动”中做,家里就行。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参加“活动”做“孝心餐”,而且一做就是一大桌。没关系,就在家做,也别讲排场,只要做了,哪怕只是一个西红柿炒蛋,只要有心去做,也能达到“孝心餐”的功效。
那就干起来吧!刷锅点火,先来个西红柿炒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