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谢佳俊
本报讯 为助力复工复产,促进市区消费,日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结合疫情防控和辖区实际,制定了《丽水市区地摊分类疏导指引》,首次对市区所有临时摊位进行公开标注,也对练摊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
昨天,记者走访市区部分临时摊位,发现大部分摊位经营有序,但部分摊位的卫生情况有待改善。
乘坐第一班公交车进城摆摊
临时摊位让商贩有了好去处
昨天6时30分,记者来到市区城西路果蔬疏导点,看到马路两侧已用黄线划出了摊位陈设区,共18格,每格长约1.8米、宽约1米。不少商贩已经出摊了,家住三岩寺的张大爷骑着一辆三轮车来到疏导点,他车上放着一块木板,上面摆放着豇豆、南瓜、黄瓜等蔬菜。
“这些菜是我自家种的,自己吃不完,拿出来卖。”张大爷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前几天他看到果蔬疏导点的招牌后,就按指引在这里摆摊卖菜。
没多久,挑着两大袋玉米的周大妈也来到疏导点。她把蛇皮袋铺在地上,摆上玉米就开始叫卖。周大妈来自联城镇白前村,她每天都是赶乘第一班公交车来市区售卖玉米。
“这些玉米都是我起大早去自家地里掰的。”周大妈一边抹汗一边说,“以前找不到卖玉米的地方,只能挑着担子到处走,现在我每天固定来这里摆摊,省心多了。”周大妈告诉记者,玉米每斤售价2.5元,她每天带五十多斤玉米来卖,“这儿离公交站近,来去都很方便。”
“南瓜叶多少钱一斤?多买能便宜吗?”家住附近的市民蓝女士正在和商贩讨价还价,买完菜后她告诉记者,这几天来疏导点摆摊的商贩多了起来,“我买完早饭顺便带点新鲜蔬菜回家,挺方便的。”
随后,记者来到市区囿山路果蔬疏导点,发现这里的商贩以售卖水果为主,各个摊位上摆满了桃子、杨梅、西瓜等当季水果,来购买的行人络绎不绝。
摊主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已经在这里卖了很多年的水果,“最近我们这些摊位都被公开标注了,管理也更加规范,我们也更安心了。”
收摊前商贩简单清理了现场
部分摊位卫生情况有待改善
冒着热气的鸡蛋灌饼、飘着香味的油条、披着露水的黄瓜、带着“白霜”的李子……地摊是城市中的便利之隅,也是让人留恋的烟火气,但地摊也会带来占用交通通道、不及时处理垃圾污水等问题。如何“两全”成为管理部门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城西路临时果蔬疏导点,记者观察到,所有商贩都按规定在黄线范围内摆摊,没有出现占用车道的情况。在设有摊位的人行道上,摆摊范围在一米线内。
记者同时发现,大部分摊位的卫生状况良好,没有出现随地乱丢垃圾、乱倒污水的情况,有的商贩还自备了一个泡沫箱,用来装剥下来的玉米壳。但也有个别摊位前零星散落着菜叶、果壳等垃圾,在距摊位四五米处有两个垃圾桶,周围散落着一些玉米壳和丢弃的蔬菜。
上午11时,记者再次来到城西路果蔬疏导点,发现大多数商贩已经离开,场地整体保持整洁,但个别摊位上遗留了一些垃圾,绿化带里还有几根杨梅枝。
最后一个离场的商贩王大妈告诉记者,大部分人在收摊时会顺手清理垃圾,“可能收拾得不够仔细,留下了一些细碎的菜叶。”记者看到,附近原本空荡荡的垃圾桶里装满了玉米壳、玉米须等垃圾。
接着,记者来到了位于囿山路的果蔬疏导点,看见摊位上依然整齐摆放着各种水果,人行道上没有明显的垃圾。“每次收摊,我们都会打扫路面。”摊主李阿姨说,“平时有垃圾我们也会及时清理,毕竟客人更愿意光顾干净的摊位。”
19时,夜幕低垂,城市的街头亮起华灯,部分商贩收摊离场。记者看到,不少摊主离开前将箱子、木板等物件整齐摆放在摊位上,人行道上也干干净净。
正在附近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张阿姨告诉记者,她每天22点左右清扫这片区域,这个时候路边的商贩都已经收摊了。“这段路一直保持得挺干净,他们摆完摊会主动收拾,我再过来清理一遍,工作量不算大。”
晚报倡议,经营者出摊时请不要阻碍交通、占用绿地,要控制音量、把握经营时间、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同时希望消费者逛街时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共同维护良好城市环境,以“文明之风”助燃“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