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在国外,能看到好几种中文报纸,是我的大幸,难以忘怀。
去年6月末,我获得了去德国慕尼黑一年探亲的签证。来到慕尼黑除探亲访友,去德国周边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国旅游外,很渴望在闲着的时间里,静下心来,看一些报刊,来充实和丰富生活内容,无奈的是不懂德文,对五花八门的“洋报刊”看不懂,成了“睁眼瞎”。
然而,有幸的是在两个女儿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国外也能看到几种中文报纸。报纸的来源,有两处,一处是我国内的四女儿吴曼芳提供的,一处是我的三女儿吴曼丽提供的。
我的四女儿叫吴曼芳,在青田中山中学当教师。她家订阅《处州晚报》。她知道我爱晚报“桑榆情”版,就在我来到慕尼黑后,她坚持把每一期的“桑榆情”上的文章,用手机拍下来,用微信发到我的手机上,让我按时阅读。我对来自家乡报纸上的文章,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感受到家乡老人“常青”的活力,“养生”的收获,“大作”的感染力,“经世感言“的道理,“祖孙乐事”的愉悦。
我在慕尼黑的三女儿叫吴曼丽,她在慕尼黑市中心经营“上海超市”。那一天,她带我到超市玩,我在超市靠近窗台边的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上,看到一堆堆报纸,有叫《欧华导报》的,有叫《欧华时报》的,有叫《欧洲时报》的,有叫《华商报》的,有《环球时报》欧洲版的。女儿告诉我,这些报纸是报社为扩大知名度,让华侨华人免费领取阅读的。于是我也近水楼台先得月,认真地拿起一份,看了起来。女儿看我对这些中文报纸爱不释手,从此以后,经常在下班时给我捎一份,我住在她家时,她捎,住在儿子家时,她也绕道开车送一份,在二女儿家住时,也顺道带一份。她风趣地对我说,爸,只要你能看报打发时间,我都高兴当您的送报报童。
阅读这些中文报纸,也很有看头,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虽然广告多一些,商业味重一些,但有些文章还是很好看的。例如《欧华导报》,有24个版面,除了国际新闻外,还辟有“中华天地““社会文化”和“欧华文学”,由海外名作家写的文学作品,令一些读者爱不释手。唯一缺憾的是这些报纸,没有反映老人生活的文章。
看了女儿送来的报纸,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解除了国外生活的单调,丰富了精神生活,又感受到女儿投我所好,行孝的心,真是一举数得。
女儿是父母贴身小棉袄。她们助我看到一份报,是一种行孝。对父母的行孝,除了物质的行孝,还应包含对父母精神的行孝,例如陪伴父母看电影、看文艺演出,教父母用电脑用智能手机。而帮助爱看报的父母看上一份报纸,更是贴心的孝顺。我的两个女儿助我读报,我有福气哟!
(市区 吴昭立 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