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先生因为化脓性扁桃体炎、高热在医院门诊输液治疗。第一天,护士将针打在病人左手背上,过程顺利没有肿胀。第二天,吴先生继续输液治疗,护士一看,左手背瘀青肿胀,看不清静脉,只能打右手背了。吴先生感到很纳闷,为什么打针的手无缘无故又瘀青又肿胀呢?当班的曾护士给吴先生详细地作了解释。
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是临床的一种重要治疗措施。打针时针头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也就是说,打一个针,有两个针眼,一个在皮肤上,是看得见的,一个在静脉上,是看不见的。拔针后如果只压住皮肤的针眼而没有连静脉的针眼一起压住的话,静脉里的血还在从静脉的针眼往外流,造成皮下瘀青肿胀,这肿胀程度跟出血量多少有关。吴先生就是这个情况,因为按压部位不准确,只压住了皮肤的针眼,但是静脉针眼没压住,导致皮下瘀青肿胀。
抽血和打点滴一样,拔针后要按压。要想按压好,跟3个因素有关。一是按压部位,二是按压时间,三是按压力度。按压部位,最准确的方式,是纵行按压,也就是顺着静脉的走向,用干棉签压住皮肤针眼及以上2cm,注意棉签不能移动;按压时间5分钟,因为通常健康人血小板凝集的时间为2~5min, 注意应用抗凝药物或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应延长按压时间, 以15min为宜,且要持续按压,不能压一下放松一下;按压力度应该以指尖按压时, 指尖处于变苍白与未变苍白之间时的力度刚好。
曾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