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直 一言
据媒体报道,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景宁聚焦发展难点,回应群众期盼,由县领导带头,63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大调研,“捞”出问题,“亮”出措施。这种“脚步轻、脚印深”的调研经验,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所谓“脚步轻”,就是形式上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给基层添麻烦,多一些“脱鞋下田”式的调研,少一些“走过路过算调研过”的应付。所谓“脚印深”,则从内容上要求调研要“蹲下去看蚂蚁”,既看到“老大难”问题,又发现新问题;既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其规律性,又拿出解决的办法,促进问题的解决。
那么,在调研中如何做到“脚步轻、脚印深”呢?
把准调研方向。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多到条件艰苦、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摸清找准群众在就业、教育、收入、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分析问题上做到去芜存菁,在解决问题上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各种琐碎事、棘手事、难缠事,都应不回避、不退缩、不推诿、不放弃,迎着矛盾上、对准问题抓,决不能怕担事、不作为,踢皮球、绕着走。
端正调研态度。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俯下身子,放下架子,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懂得问,就是在叩击实情的大门;勤于问,就是在追寻真知灼见的光芒。“不要怕麻烦”,要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正深入探究问题,不胡编乱造,不敷衍应付,不草草收兵;不是“问一下子”,而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尽所能去获得一手的、详实的、全面的资料,这样才能收获领导满意、群众欢迎的调查研究成果。
讲究调研方法。过去一段时间,一些领导干部的调研往往“被安排”,走的是“经典路线”,看的是“优美盆景”,前呼后拥,走马观花,这不是真正的调研。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是先有结论再去调研,这样的调研得到的只会是“求证”,听到的只能是附和。开展真调研、发现真问题,并非易事,必须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为抓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 只有把调研的脚印深深地留在实践的土壤中,留在基层群众的心中,才能使调查研究的传家宝在新时代不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