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桑榆情大作

  秋天是老家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也是老家最富足的季节。晒稻谷,打黄豆,晒红薯粉,随处可见收成待入仓。猪肉滚豆腐是龙南的名菜,也是龙泉市的名菜,还有那辣椒腌萝卜,老家人管它叫菜蔬,开胃下饭。只不过这些东西除了留在这里的人自己吃一部分外,更多的是带到全国各地从这里出去的人吃的,而外出的人又把这些高山有机食品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城里人!

  又好几年没回老家了,这次是送已故的母亲回老家入土为安。早就听说现在留在村里的人很少了,所以担心到时候会不会连帮忙的人都找不到。早回去打前站的妹妹发来视频,看到满地堆的萝卜青菜辣椒等各种蔬菜,还有来回穿梭的身影,知道帮忙的乡亲不少,心里稍安了些。那天按老家的习俗吉时到达,远远的就看见村口挤满了人。后来知道,所有留在村里的和外地赶回来的都在这里迎接了。一下车,鼓乐声、鞭炮声响起,母亲八十八岁高龄,村里人按喜丧办了,大家按各人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晚餐在村里的食堂摆了十几桌,老家人称老人饭,在过去,像母亲这样的老人去世,算是寿元高的,所有人家都要来盛一碗饭给孩子吃,祈愿孩子长命百岁。厨师就是我儿时的发小,记得家里几次喜事丧事都是他掌勺,这次也是从外地赶回来帮忙的。一路抱着装着母亲骨灰的金罐,仿佛抱着还有体温的母亲,一路和她说话,告诉她到哪了。到了老家,感受着乡亲们的宽慰和热情,心里的悲痛被化解了许多。更加理解母亲要回老家的愿望,这里是她的根,有她的亲人,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才是她如鱼得水的家园。母亲在这里可以安息了!

  老家位于著名的风景区龙泉山的山脚,在龙泉市东南部,海拔一千多米。这里山高水冷,现在早已是深秋,早晚要穿上毛衣和厚外套了。年纪大点的更是烤上火了。这里的水是山泉水,极冰,没人用冷水洗脸,这里的水泡出来的茶特别好喝。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里的水稻只种一季,养头猪至少一年半时间,曾经是有名的贫困乡。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村里人就拖儿带女往城市赶了。最初是送子女到城里读书,自己租房子打工。苦人家出生的孩子当年为了离开家乡,摆脱贫困,也是铆足了劲拼命读书,为此,那几年县里考上重点大学的都是龙南人。

  走在儿时追逐的小路,往日的喧闹已是久远的往事。时常跟着小伙伴砍柴的山上已是树木葱茏,植被挡路。走过母亲的坟边,松树参天,毛竹成林。儿时大家抢着吃的野果已经熟透,却无人来摘,不少品种已被大城市科研机构研发,人工培植。曾经教过的学生现在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那天有心来送行,一路走来一路回忆,也是感慨万千。村子前面是一片沼泽地,桥头下的水井曾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挑水,如今已经被填平了。那条小溪,在我小时候印象里可是条大河,有很多鱼虾小螃蟹,下大雨时拿个簸箕就能捞到鱼虾,常在溪里洗衣服,打水仗,掀开一块石头就有螃蟹……有太多童年的回忆,可如今已是杂草丛生的小水沟了。

  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每次回老家,在家的人越来越少,认识的人越来越老。然而,那山梁依旧,天空依旧,多少回梦里回到老家,与同伴上山砍柴,下田摸田螺抓泥鳅,学生们的朗朗书声、嬉闹声仿佛就在耳边。家乡人那份热情和亲切不变,不管走多远,多久没回来,那份情义清晰可见,如那红红的火炉,暖暖的,让你只想往中间靠;如那碗用老茶泡出来的热茶,清香入口。无论是儿时的同伴,还是素未谋面的晚辈,只要说我是谁,我是谁家的女儿,热情的手就会伸过来,话匣子打开就滔滔不绝。这就是乡情吧,走到哪都忘不了!

  (市区 随风 62岁)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19-10-30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152359.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