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姚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发展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一部手机就能知晓天下,用手机获取信息,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阅读习惯。这让许多人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时效相对迟滞、内容相对乏味的报纸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读报,真的已经没有意义了吗?报纸,在信息传播的竞赛中已经被彻底淘汰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报纸的来龙去脉。
一张报纸产生的基本流程,是由新闻采写、新闻编辑、内容校对、印刷出版、投递等几个环节构成。新闻采写从选题到采访再到成稿,主要由记者完成,记者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时效性负责,而编辑则会对记者形成的文字稿件进行修改、编辑,把更加完整、更加新颖、更加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后还有编委会层层审核,对舆论导向、内容逻辑等层面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新闻真实、全面、客观、好看。
百年的积淀,让报纸拥有了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和操作规章,这一套流程,只为守好新闻的生命线——真实、客观。也正因为如此,报纸依然是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平台,是群众发声的重要途径,是人们获取权威信息、观点的重要方式。
反观互联网,虽然其传播的高效性和内容的灵活性是报纸难以比拟的,但它也有着先天不足:比如互联网的“拿来主义”和“主观呈现”,让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大打折扣;比如对受众的迎合,造成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娱乐化、低俗化、暴力化倾向;又比如大面积的“垃圾信息”造成的碎片化阅读,也总会给人一种“阅后即忘”的阅读体验。至少在现阶段,这些“漏洞”对于受众而言都是百害无利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这些缺点而否认移动互联网是时代前进的方向。可我们也不能一叶障目,认为报纸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媒介的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现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仍然是互存互补、此长彼长的依存关系。
时至今日,我们之所以仍在培养孩子们读书看报的习惯,也正是基于我们对真实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我们的孩子仍然能够在读报中,培养阅读的习惯,培养家国的情怀,培养生活的情操,而我们认为这些才是阅读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