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记者生涯,采访过许多人,但同一个人先后5次被记者专题采访,却未曾见过。近几年来,笔者就遇到了先后5次接受新闻媒体专题采访,并都作了专版报道。5次专访,虽属一般性采访,十分平常,但平常中有不平常的意义。《处州晚报》《新壹周》(丽水广播电视报)记者以敏锐的新闻眼光,发现它,发掘它,上门进行专题采访,写成专版新闻刊登。次数之多,实属少见!对此,笔者从内心感到欣慰,高兴不己!
第一次专访,发生在2014年。这一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在澄照乡创建农民创业园,我的老家在这个乡的大赤垟村,被整体拆除。一个具有千余年历史,人文古迹丰富,有全县闻名的廊桥;有千余年古庙大赤寺及清末景宁留学日本,被称为“七子”之一的清庠生居住地,等等。忽然消失,笔者作为在此出生、长大的一员,深感惋惜。为留住乡愁,我主动发起并联合村中在外工作的另两位老人及村中一位80多岁老者,“四老”合力编写村志。笔者自告奋勇担任主编,克服了资料一无所有等困难,访遍了村中老人,征集了大量的口碑资料,经半年艰苦耕耘,终于编就4万多字的《大赤垟村简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此举得到景宁县委主要领导的称赞,县财政局拨款2万元,保证了志书的出版。《处州晚报》得悉,第一次派记者登门专题采访,撰写新闻,并附作者正在编写村志的照片,专版刊登。
见证改革开放
第二次专访是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联系自己一家人,从祖辈住深山茅寮到解放后参加工作,进入社会,在近10年时间里,老伴带着孩子在城镇租房换了8次。上世纪70年代初调地委机关工作,住房日渐改善,改革开放后,住房进小康,而且“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儿孙辈个个都有一两套宽敞的住房,住得很舒适。2018年9月,在“城中村改造”中,原住房拆除,第18次搬入新居时,《处州晚报》记者再次上门现场采访,写成专稿,并附入新居的特写照片,作了整版报道。
自创养生保健路径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患了一场大病,求医问药,效果不佳。一次,从新华书店买回一本《保健按摩》一书,按此锻炼,病情渐好。自此,开始走养生保健之路,以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提出的老年人健康“四大要领(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为指引,经多年践行,不断充实完善,自成系列,形成“四律”(即:生活有规律、运动成定律、饮食守节律、律中之贵有恒)养生保健路径。随着情况的变化,在老伴患老年痴呆症,无法外出锻炼情况下,改为室内运动,内容以全身按摩为主,每天一个多小时。运行多年,效果良好。自感自悟写成《我的养生保健路径》,得到媒体认可。《处州晚报》第三次、《新壹周》第一次派记者专访,专版进行报道。
欢庆70年辉煌巨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见证了共和国的峥嵘岁月,见证了70年辉煌成就。从不同侧面,“一点水见太阳”,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大改善。《处州晚报》记者第四次作了专题采访,在“国庆特刊”中作了重点报道。
新闻源于生活,生活无处不新闻。5次专访,均发生在笔者的日常生活中。有的是近期发生的事,有的是陈年旧事,也有的是长期实践形成的感悟和经验教训,等等。自创自制原材料,自立自选主题,自成篇章。由笔者发掘、筛理、提炼,注入时代气息,写成原始稿发给媒体。得到媒体的肯定后,派记者登门专题采访,在原始稿基础上,重新撰写成专稿刊登。自称“自创新闻”。笔者作为昔日“写新闻”的“老报人”,今天成为提供新闻材料的 “新闻主人”,感到十分自豪!也为尘封的个人“死料”能公之于众,成为服务社会的“新鲜素材”,为公众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感到十分欣慰!更为新闻媒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关注老人群体,为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提供新的平台,为老年人生活增光、添彩、助力,感到十分高兴!每每专版刊载之时,儿孙辈纷纷在网上转发新闻,广为传播,自感荣光!感谢媒体!感谢记者!
(市区 蔡德邻 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