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桑榆情大作

  “砍柴”是伴随着我从童年到青年过程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那是以柴火为主要家用能源的时代产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镇上大部分家庭的家用燃料都靠自己“砍柴”来解决,于是,街坊四邻的小伙伴们会隔三差五地结伴到各个山源去砍柴。

  要去砍柴的这天,母亲都会早早地起床,为我们做好早餐,一个煎蛋烧汤是常有的。蛋是自家养的鸭子生的,但平时都舍不得吃,要留给我们砍柴的人吃,她认为我们是最辛苦的。这个最好的菜我们兄弟相互让着吃后,还总是忘不了要给母亲留下一块。同时,还要准备好中午吃的“莆草饭”,米饭和霉干菜是我们的标配,这种用莆草编织的草袋是会进水的,遇到下雨淋湿后就只能连雨水一起吃了,后来有了饭盒,条件就好了一些。

  砍柴的地点离镇上都有十几里地,其中,有一个地方叫源头,每次去源头都要经过一个叫“百步岭”的地方,其实真正的台阶数是远不止百步的,这个岭往上爬时会气喘嘘嘘,中途要歇好几次才能到顶,等柴挑回来往下坡时脚会发抖,而且到平坦地后还要抖好长一阵。砍柴也是有讲究的,首先要选干燥的,这样会轻一些,为了砍到理想的干柴,会不惜到更远、更偏僻的山上去找;再就是尽量选品质好一点的硬木,可以耐烧一些。找好柴后,要将它砍成比例相等的段,把形象好一点的放在“柴桠”上层。砍柴路上,凉亭和灰寮是我们的避风港,山边泉水坑是我们的供水站,大树底下是我们歇息的场所。家人为了让我们省力一些,有时会派人到半路来“接担”,这时就是我们最为享受的时刻了。

  几年后,我一次能砍回一百多斤柴火了,还带上弟弟加入了砍柴的队伍,从此责任也大了,山上找柴时怕他迷失,途中操心他能否安全地跟上队伍。

  每次柴火砍回家后,我们都会不顾劳累先把它劈好,然后,父亲总是按照时间的先后将柴火叠起六角形一笼笼的,便于通风干燥好用,柴多到一定程度还会考虑着拿点去卖。

  几年前,我带着妻子再次来到“百步岭”下,仰望着大小不一石头铺就的台阶,早已是青苔茵茵,看不到尽头的蜿蜒山岭构起我绵长的思绪。听附近村民说,岭上的村庄都已下山脱贫,搬到镇上的新建小区,山里已开发成了养鸡场和狩猎场。其它我当年砍过柴的源头也都通了公路,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真是几十年沧海桑田。

  今天,我们使用着清洁又方便的燃气,倡导着守护绿水青山,“砍柴”的年代在现在看来只是故事而已,然而作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片段又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家用能源从“柴火——燃煤——燃气”如此快速地在一代人中经历,真是感叹人生,亦值得骄傲。

  (市区 王杰农 64岁)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19-10-10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146237.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