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缙云仙都下洋村,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矿藏丰富,盛产凝灰岩。在中生代白垩纪由火山喷发之火山灰沉积而成,距今七八千万年,主要分布于仙都、双龙、外沿、五云、东方等乡镇的40多个村庄的丘陵低山,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石头。初采时硬度低,用手指甲一划就留下明显的印痕,开采后经风吹日晒反致坚硬耐冻,且耐强酸,抗压强度294公斤/平方米,村子里一批在上世纪60年代用凝灰岩条石建造的房子,至今完好无损。
凝灰岩有赤红、粉红、深黄、米黄、深青、浅青、嫩绿、灰白等10多种颜色,上世纪60、70年代发掘的宋代墓葬,其石椁大多由凝灰岩石板条石建造,明代以来,普遍使用凝灰岩,石牌坊、墓碑、墓道、石柱、石阶、石人、石兽等均以凝灰岩采制。凝灰岩产品可分四大类:建筑类有门窗石、阶台石、桥石、条石等;用具类有:猪槽、水槽、石臼、石杵、辗磨等;墓葬类有:墓碑、石盒、石棺等;工艺类有石人、石狮、石鸟、石塔、石亭等,用途非常广泛。
1964年前后,由于集体养猪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猪槽、水槽,下泽村的刘梦林、陈希平等人看到这个商机,率先用凝灰岩打造猪槽,由于价低耐用,很受欢迎,供不应求,产品远销上海、杭州、金华、丽水、温州等地,家家户户打猪槽,妇女们也加入打猪槽队伍,先将凝灰岩开采,分割成粗坯拉回家中,利用早晚工余时间加工成猪槽,集体出工与工余时间打猪槽两不误,村民的收入显著增加。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开采凝灰岩条石,用于楼房的建筑,用条石建房,省工省本,冬暖夏凉,坚固耐用,除县内使用外,还销到丽水、永康、磐安、仙居等地,还有产品出口到日本。
下泽村的兆弄,是条数公里长的山垅,两山夹一垅,垅中一片水田,还有一条小山坑缓缓流淌,两边的山不高也不陡,储藏着大量的凝灰岩,采石声此起彼伏,条石的运输成了大问题,原来的田间小道难以适应,几个村民自筹资金,修建了数公里的机耕路,拖拉机、手拉车,车水马龙运送条石,按车收费,很快就收回成本。
旧时采石,以户为单位自行选宕,宕宕分明,互不相通。1970年开始大规开采,主采区岩宕密布,宕中有宕,互相贯通,有的整座山被打空。岩宕的形状有仰天宕、鸡笼宕、岩洞宕、地道宕,连环宕等。据统计,1984-1989年,全县有岩宕3000多个,规模最大的下洋、石笋前村,开采面积8平方公里,岩宕300多个,1000多人从事凝灰岩开采。这些岩宕是潜在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
(市区 刘梦熊 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