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记者么?太好了!下周一我们学校就要收学费了,我想借5000元,交了学费后,我肯定以最快的速度打工还钱!”
8月16日下午,记者拨通了18岁女孩叶霞的电话联系采访,电话的另一边,女孩的语气显然喜出望外。原来,大学要求新生在8月19日缴费,包括学费、杂费等一系列费用总计9000余元,但叶霞家只有5000元积蓄。这个懂事的孩子希望有爱心人士能帮助她:“先借我5000元,我肯定能还上。”
叶霞的家在松阳县西屏街道黄公渡村,距县城12分钟车程。在乡村公路旁的一间泥木结构平房前,叶霞大大方方站在门口迎接记者,身后站着小她五岁的妹妹叶琳。
时值傍晚,姐妹俩正在准备晚饭。“妈妈还在茶田里干农活,待会儿就回来了。”叶霞告诉记者。十分钟后,叶霞的母亲王淑琴骑着电动车回来了,她的脸上挂满汗水,叶霞见状,赶紧递上一条毛巾。
“妈妈特别辛苦,早上四五点就起床摘茶叶,八点半要送到茶叶市场去卖,卖完又要回茶田里打理茶树,一天几乎没得休息。”说起母亲的艰辛,叶霞眼眶泛红。
王淑琴在一旁却显得很不好意思:“女儿很懂事,从小就听话,读书的事从来不用我操心。”
原来,叶霞读小学时,父母就分开了,父亲没有工作,还沾染了赌博的恶习。多年来,叶霞和叶琳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们的老家在松阳县斋坛乡石门圩村,但是村里的老房子早已荒废,母女三人十多年来一直租住在松阳郊区。
早些年,王淑琴独自卖菜养活两个女儿。四五年前,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王淑琴在黄公渡村附近承包了2亩茶田,卖茶叶的收入成为这个家庭的经济来源。
“一年能挣两万元,刨掉3000多元房租和日常开销,剩下的其实不多。”王淑琴说,今年叶霞考上了大学,她又欢喜又忧愁,“不管怎么样,她想读书,我肯定支持她读下去,砸锅卖铁也要读。”
叶霞知道家里的窘境,于是和妹妹去打暑期工,还帮着妈妈摘茶叶,但每天只有30—50元的收入,杯水车薪。不过,叶霞依然非常乐观:“你们没来之前,我已经想好了,妈妈村里的乡亲对我很好,实在不行,我就回去向他们借钱。”
录取叶霞的是浙江科技学院,而她选择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感恩故事。
“初中到高中,杭州一家家纺公司一直资助我,每月给我200元生活补贴,对我帮助很大。我选这个专业,是希望能有机会进入这家公司工作,以此报答他们。”叶霞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此外,叶霞还希望能在报道中感谢房东奶奶:“奶奶八十多岁了,人特别和善,今天早上特意给我包了个500元的红包,祝贺我考上大学。”
对于未来,叶霞相信,自己能替母亲撑起这个家:“我们家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等妹妹读大学的时候,也许我已经能为她付学费了。等我有了自己的事业,我要给妈妈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