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进入暑假,各种旅行团、夏令营、暑期班如火如荼,“假期里你给孩子花了多少钱”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连日来,本报记者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咨询采访了78位家长,发现暑假里家长为孩子花费得还真不少,少则千元,多则数万元,其中上培训班和旅游的开销最大,家长们直呼“暑假不轻松”。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暑期为孩子花钱成了家长的必选动作。其实也好理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有经济条件,不花干嘛?
怎样花?又可掰成两个问题。
一是花多少?当然是有条件花多少就花多少,量力而行。孩子将来的成才与否,与小时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培养光靠父母很难完成,得借助他人,所以,花钱就成了必然的事。而在暑期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尽己所能地给孩子花钱,则可以使孩子获得尽可能好的培养。这就像农民种庄稼。庄稼成长是需要经常呵护的,除除草施施肥浇浇水防防风雨。如果你偷懒,不管不顾,庄稼的成长就很成问题。当然,如果家里条件差,但也和人家条件好的比,非得花钱上这个培训班那个夏令营,那就有点强自己所难,不光给自己造成压力,也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是花在哪?最好是全面花,不仅花在学业上,也花在生活技能上;既花在智商开发上,也花在情商完善上,等等。但可惜没那么多钱,精力也不允许。怎么办?要花在重要处,或者说花在刀口上。什么是重要处?就是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键之处。把钱花在这些地方,孩子可以收获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将来成才的机会也就越大。现在很多孩子缺的是独立生活能力、强健的身体素质,暑假里,应该让他们多补补这些,少上各种语数英科补习班。当然,按照目前的就学就业环境,语数英科等等科目的重要性依然是排在首位的。既然如此,就得掂量鱼和熊掌的关系。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但若是孩子更需要的是鱼,那就不要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