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据本报转载新华社报道,在号称垃圾分类标准“最严格”的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实行多年,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技能”。
垃圾分类是世界大势,许多国家都在抓这项工程。如何实现?严管是关键。从总体上看,实现垃圾分类的主力军应该是垃圾的制造者。问题是,现在许多人制造了垃圾,但并不分类处理,为什么?因为怕麻烦,也因为不懂如何分类。面对这种态度,面对素质的欠缺,就需要严管。通过严管,可以形成巨大的推促力,让人们理解分类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并身体力行。
日本在垃圾分类上的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新华社记者曾走访的德岛县上胜町,以垃圾分类细致而著称,2016年的分类高达51种。这么复杂的分类让人家怎么做到?在日本,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如果不按规定分类,垃圾将被退回。就是这样的严管,让大家学会了分类,当然,这个过程很长,花了十几年。
在上海,从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了,这意味着“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分类正式成为对上海市民的强制要求。管理一严,许多原本不把垃圾分类当回事的市民开始重视起来。但想分类却发现不会分。实际上,能当回事了,技术并不是问题。假以时日,总能学会。
严管之外,还需要“众人拾柴”,大家共同努力。光靠垃圾制造者努力,还不行,更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这样,垃圾分类这个庞大的工程才有可能被一点点分解落实。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包装行业可达到80%以上。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显然,德国垃圾分类领先其他国家,不仅与管理部门、垃圾制造者的努力分不开,还与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息息相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再看我们丽水。在一些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推行了几年,但始终难以实现,为什么?就与没有形成“合力”有关。有的住户分类投放了,但其他住户依然乱扔,加上捡垃圾的过来一通乱翻,全乱套了,也没人管。搬运垃圾的同样简单粗暴,管你分没分类,一股脑全倒车上运走了。如此一来,垃圾分类能实现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