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蓝倞 通讯员 叶琳
在松阳县大东坝镇敬老院处,至今还能看到一条80多年前的红军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松阳县史志办收到了一份满满6页纸的《中共红军石仓地下党组织的组建与活动回忆录》。这份由85岁高龄的大东坝镇退休教师阙关云手写的资料,揭开了标语背后的一段革命故事——五位村民秘密加入地下党,接送红军,甚至因此被捕。
父亲口述历史:
当年有五人秘密加入地下党
阙关云是大东坝人,从小他就对这条标语有印象,可他从来没想过,这标语背后的故事和自己家有着莫大的关系。
据阙关云回忆,他12岁那年在家中翻箱子时,意外发现了一张写着父亲阙起清名字的释放条。其内容为:“经查明,石仓下茶排匪犯阙起清招待红军宿夜及给红军带路是被迫的,准予释放。”
在阙关云的不停追问下,阙起清才向儿子讲起自己当年做地下党员时发生的事:“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革命处于低潮,开展革命活动非常困难,一般在亲戚朋友之间开展。”阙起清是一名普通农民,他是在妹夫郑马松的介绍下加入党组织的。作为联络站负责人,他负责给红军传递上级指示或情报。
阙关云老人又将这段往事向记者娓娓道来,那一段不为人熟悉的革命往事渐渐清晰起来,一幕幕景象也仿佛浮现在了眼前——
“在照明靠火篾灯的年代,盖房子、修理用的木板、木条全是手工锯的,而锯木板通常需要两个人。”阙关云说,出生于石仓乡山头村一个贫苦人家的郑马松从事木匠工作。他是石仓地下党组织的首位加入人,也是该党组织的负责人。
有一天,郑马松给一家农户锯木板。因为徒弟拉肚子干不了活,郑马松正在发愁工期来不及而叹气时,一位陌生人来要碗茶喝。这位陌生人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外地人,名为李益民(化名)。李益民随即询问郑马松因何难处而叹气,知晓情况后主动提出要帮忙一起锯木板。
一上手,郑马松就发觉对方锯得很顺手。从此,两人成了搭档。但是平日里两人一起干活挣来的工钱,李益民分文不收,只说“有饭吃就行了”。李益民和郑马松志趣也相投,工作之余会互相切磋拳术。
时间长久了,两人相处得越发融洽,郑马松也逐渐获得了李益民的言传身教,懂得了革命的真理。后由李益民介绍,郑马松加入了地下党组织。
“随后,在郑马松的介绍下,我的父亲阙起清、奶奶李坑妹、堂哥阙吉来以及父亲的好友阙兰四人也相继加入地下党组织,并参加地下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及活动。”阙关云说。
父亲曾秘密接送红军
想让更多人传承红色文化
“当时,石仓地下党组织还有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秘密接送红军。”阙关云说,“如今大东坝镇敬老院处(原祥狗大门墙)的标语,就是当年李益民、郑马松和我父亲护送的红军队伍写下的。”
原来,当时,苏同志(粟裕化名)率领的一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从云和金村来到松阳。夜间由李益民、郑马松在两县交界处的茶铺村接应。天亮前队伍进村后,由阙起清安排食宿。次日晚上,再由三人一同护送红军部队去洋坑埠头村。当路过大东坝镇时,红军部队就在当时的祥狗大门墙上写下了“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的标语。
“后因土豪告密,他们五位地下党员都被当时的伪政府抓去坐了牢。”当说起父亲的释放条,阙关云补充说,还好地下党组织活动隐秘,亲戚来往又属正常,伪政府没有证据,只是质疑,再加上当时的一位县参议员有倾向红军地下党组织意识,五人才得以保释。
如今,阙关云老人将他从父亲那亲耳听到的故事写成满满6页的回忆录,并将其交到了松阳县史志办,补充了大东坝镇石仓片区的党史记录。
“阙关云老同志非常热心。经核实,《中共红军石仓地下党组织的组建与活动回忆录》内所反映的情况属实。”松阳县史志办工作人员表示,在认真阅读核实后,他们一致认为回忆录的内容生动,且具备充实的党史资料及作为研究线索的价值。
“我觉得自己必须要把知道的故事都写出来,要让更多人知道更多的红色革命故事,进一步发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文化。”阙关云笑呵呵的话语间流露出浓浓的自豪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