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春 程航
山水不言,文化发声。近年来,遂昌县在“旅游+文化”方面做足功夫,让文化的因子寄寓于旅游活动之中,涌现出诸如汤显祖文化节、“大过中国节·端午遂昌行”等文化旅游IP,绘就一幅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诗与远方,让遂昌在繁荣文化的同时,年接待游客人次逐年增长。2018年该县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08亿元,同比增长18.28%。
诗意山水让游客慢下来
琵琶激昂,古琴悠扬,日前,在遂昌金矿景区,一场寄情山水的音乐“快闪”,让参与游客大呼“过瘾”。
“在风景如画的风景里,猛然间听到这样一场直击心灵的音乐演奏,两者好像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游客刘先生告诉记者,静静聆听,风景更美了,音乐更动人了,赏景的脚步也慢了下来。
而远在遂昌的另一边,王村口镇1935文旅街区内,游客的脚步同样放慢了下来。这条去年下半年才开街的古街区,不仅在街面装饰上融入了“红色文化”,所有店铺还别出心裁地以“苏币”为主要流通货币,为游客们带去了独特的红色体验。
“这边的革命遗址和革命文化保存得比较好,游览之后特别有感触。”在外地游客谢量眼中,这次来到1935文旅街区,丰富了他的眼界。
文化让游客放慢了脚步,从观光游转变为度假游。餐饮、住宿、消费等旅游产业链,也得到进一步激活。
民俗文化让小山村热闹起来
“这个板凳舞得好有气势啊!”时下正是旅游好时节,遂昌县龙洋乡九龙口村游人如织。在村中心的位置,村民正在表演“板凳术”,只见一条条板凳被挥舞得呼呼生风,威猛无比。来自杭州的游客王女士一边拿着手机拍摄,一边感慨地说。
最近两年,九龙口村因为每年都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排”为题,举办声势浩大的舞“龙排”活动而名声大噪,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真没想到,曾经是谋生方式的木排,如今却成了端午民俗,引来这么多人观看。”今年60多岁的制排手艺传承人戴养鸿说,九龙口村依山傍水,古时由于交通不便,先民们便将树木钉连成排,将沉重的木材及山货等置于排上,顺流而下,运往山外交易。端午时节,由于雨水充沛,适宜开工放排,在当地就逐渐形成了“龙排”祭祀的风俗。
“现在有山西、湖南、湖北等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九龙口村村委会主任戴向伟向记者介绍,纷至沓来的游客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商机,村里的农家乐发展到了现在的17家,“为了让游客住得舒心,大家还自发将山上的山荔枝、苦丁茶等苗木移植到村内,村庄环境更好了。”
因为传统民俗的复兴,九龙口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乡村面貌和村民生活都在悄然改变。
文旅IP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
“春鞭打响,春牛下田,春色满园……”在遂昌县石练镇淤溪村,伴随着悠扬的十番古乐,这始于400年前明代“班春劝农”场景,如今已跻身国家级“非遗”,并多次登上央视等舞台。
“以前真没想过,咱们山沟沟里的‘东西’也能上电视。”石练镇淤溪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波介绍,在本地文旅部门助推下,村里建起了传习基地,办起了班春劝农节,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不仅富了脑袋,同样富了口袋。” 张小波告诉记者,10余年来,村民们白天田间地头忙农事,晚上吹拉弹唱练“非遗”,纷至沓来的游客让村民们的年收入增加到原来的近4倍。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使文化传承与传播更具活力。”遂昌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遂昌全力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巧用“旅游+民俗”“旅游+音乐”“旅游+写生”等形式,举办汤显祖文化节、音乐节、“大过中国节·端午遂昌行”等活动,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成效显著。
遂昌,不仅跟得上文旅融合的潮流,更期待做文化旅游发展的引领者。心向诗和远方,遂昌也将迎来满目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