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启珍 通讯员 胡晓君
本报讯 眼下,正是蚕豆上市的季节,蚕豆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很多人都喜欢。不过,蚕豆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吃,15日,丽水市人民医院儿科就接诊了今年的第一例“蚕豆病”宝宝。
就因为3颗蚕豆
22个月大男孩重度贫血
15日上午7点,市人民医院急诊儿科接诊了一名22个月大的小男孩亮亮(化名)。亮亮的父母都是旅居意大利的华侨,亮亮也在意大利出生,一个多月前他才被送回国,跟外公外婆在市区生活。
据亮亮的外公介绍,14日上午,他发现亮亮有些异常,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吃东西。他怀疑亮亮是吃坏了东西,消化不良,带到医院通过B超检查了肠胃,发现并无异常,就带回家静养。
谁知,亮亮脸色开始变得蜡黄,小便颜色像酱油一样,而且每次吃饭都恶心呕吐。亮亮的外公外婆15日一大早就带着他来到了市人民医院。
据儿科医生尤珮介绍,当时亮亮全身的皮肤都已经发黄,经过血常规检查,他的血红蛋白只有50g/L,属于重度贫血(像亮亮这样的孩子,正常的血红蛋白在120g/L左右),需要马上住院并输血治疗。
结合亮亮的症状,尤珮判断亮亮可能是得了“蚕豆病”,一问之下,亮亮之前果然吃过蚕豆。“他之前一直住在国外,情况我们也不了解,就两三天前吃了3颗蚕豆,我们也想不到会这么严重。”亮亮外公说。
“蚕豆病”源于体内缺乏一种酶
无法根治只能预防
吃蚕豆竟然会导致贫血,亮亮的外公十分不解。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主任樊慧苏介绍,每年医院儿科都会接诊数例“蚕豆病”患儿,疾病的原理是患者体内缺乏一种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它有保护红细胞膜不受氧化破坏的作用。正常人体内拥有这种酶,那吃蚕豆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缺乏这种酶,红细胞就会被氧化物破坏,发生溶血。 发生溶血后,孩子会出现脸色苍白、精神萎靡、黄疸、发热等症状,尿液的颜色呈浓茶、黄酒、酱油色。如果肾小管被凝固的血红蛋白堵塞而引发尿毒症,将会危及生命。
“蚕豆病”在2-5岁的孩子中最为高发。樊慧苏主任说:“‘蚕豆病’是一种X性染色体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女性有2条X染色体,所以男性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女性,且发病症状较重。”
樊慧苏提醒家长,患病和吃多少量的蚕豆没有太大关系,只吃几颗也可能中招。一旦孩子在吃蚕豆后出现溶血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经过输液和输血支持治疗,目前亮亮的病情趋于稳定,但仍需留院观察。樊慧苏特别叮嘱家长,蚕豆病无法根治,每次发病也只能通过相应手段稳住病情,今后的日常饮食里,要注意避开新鲜蚕豆或蚕豆生加工品等食物。
同时,有“蚕豆病”病史者,也不能使用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如抗疟疾药(伯氨喹啉、奎宁)、退热药(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痢特灵、磺胺类药物,如果收藏衣物使用了樟脑丸,穿衣以前要曝晒,因为萘也可引起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