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在2004名受访者中,73.8%的受访者看好新职业未来的发展,78%的受访者希望从事新职业。对于新职业带来的变化,64%的受访者觉得未来会有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
受访者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26.9%、二线城市的占47.4%、三、四线城市的占20.1%、县城或城镇的占4%、农村的占1.4%。
78%受访者希望从事新职业
刘淳(化名)是一名大一学生,她的专业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刘淳向记者介绍,自己所在学校这个专业今年是第二年招生。她之所以选这个专业,是觉得大数据行业比较热,未来发展前景比较好。“我这个专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包括大数据分析师、大数据架构师、大数据可视化等”。
调查显示,65.6%的受访者觉得身边从事新职业或学习相关专业的人多,其中17%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多。78%的受访者希望从事新职业,5.6%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在从事新职业。
对于新职业出现的原因,调查中,67.1%的受访者觉得这是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行业发展的结果,65.4%的受访者认为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对从业者有了新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分析,此次新职业信息的发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背景。第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有很多新职业出来;第二是要对职业相关的名称和归类做一个规范,给大家提供甄别和选择的依据;第三,发布新的职业是对以往文件的补充和完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认为,新职业的出现说明无论是社会的生产还是需求方面都更加多元化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职业的出现。很多传统职业需要的从业人员减少,一些职业出现了自然的消亡。就拿司机这个职业来说,由于掌握驾驶汽车这项技能的人越来越多,汽车的普及度也提高了。因此对这个职业的需求就减少了,这是很自然的”。
64%受访者觉得新职业出现会扩大未来专业选择空间
罗娟(化名)目前在北京从事物联网相关工作,她本科学的是物联网专业,研究生学了通信专业。罗娟表示看好物联网行业未来的发展,“物联网的发展是大趋势,社会发展也有这方面的需要”。
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看好新职业未来的发展。
罗娟觉得,物联网覆盖的面很大、很广,“读书时,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很难确定自己以后是想做项目和产品,还是想做技术。我感觉一些相关企业在招聘时,比较希望应聘者既有物联网的专业背景,也有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计算机、电子工程或者通信,只需要应聘者从事物联网工作的企业不多”。
调查显示,对于新职业会带来的变化,64%的受访者觉得未来会有更多的专业选择,62.2%的受访者觉得会推进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
林新奇认为,新职业的发布会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引导大家认识、认知新职业。二是对职业进行规范。“新职业出现之后需要进一步的规范,有利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
■新闻链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正式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这13个职业分别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