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廖王晶 蓝倞
通讯员 张望 周思雯
本报讯 先烈奋斗没齿难忘,革命精神代代流传。近日,中共浙西南(处属)特委书记傅振军的三位子女专程来到丽水,寻访革命旧址,重温父辈们为革命奋斗的激情岁月。
傅振军是江西人,1935年随红军入浙,任浙西南游击队供给处主任。1938年至1949年,他先后担任中共龙泉县委书记、浙西南(处属)特委书记等职务。建国后,他担任了第一任丽水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调往上海。丽水这片红色沃土留下了他宝贵的革命足迹。
在我市轰轰烈烈开展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动之际,傅振军的儿子傅伟明,女儿傅克洪、傅克玲专程来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认真聆听讲解员介绍,并通过馆内收藏的一件件文物、照片,详细了解先辈当年在丽水革命、战斗的感人事迹。看见珍贵的史料和图片,他们仔细向讲解员询问背后的细节。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艰苦战斗历程,让他们备受感动。
1938年2月,傅振军任龙泉县委书记,将县委机关设在西街街道牛头岭坑儿下自然村的张三妹家里,至1939年9月傅振军调任处属特委工作为止,这里一直是中共龙泉县委的机关驻地。这一次,傅伟明、傅克洪和傅克玲一行专程来到龙泉,重走了一遍父亲曾经的办公场所,认真查阅了父亲在这里工作的资料。
张三妹的儿子张献明从父亲口中得知,由于县委机关来的人员比较多,在粮食供应紧张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傅振军带领战士们开荒扩种。白天,他们同普通农民一样,播谷、插秧、耕田、打谷,晚上,他们外出宣传革命思想、播撒革命的种子。当时的牛头岭,一度成为龙泉的“南泥湾”。
“当时,牛头岭支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县委机关和首长的安全,同时也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张献明说。
位于龙泉西北边陲的住龙镇也是傅振军曾经工作过的乡镇之一。当时,他和张麒麟、周源等人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旧址里陈列着的与革命相关的珍贵史料和图片,诉说着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艰苦战斗历程,也让红色后代们陷入了对父辈的深深怀念与思念中。
“我们兄弟姐妹一起来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到当地群众如此支持他、敬重他,我们感到特别欣慰。”傅伟明说,作为革命后代,他们要继续继承父辈遗志,发挥余热,传承红色血脉,为祖国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实现他们当年浴血奋战所寄予的梦想和理想。
整个行程下来,傅家三位子女感慨良多。傅伟明说,三年游击战争在革命低谷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丽水全市上下正在弘扬践行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正是对这种意义的有益提炼,非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