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与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并肩作战进军金华,接着沿金丽公路追歼国民党李延年残部,于5月8日攻占永康城。5月9日早晨7时,第三十三师两个侦察排与第三十四师车运部队密切配合,同时攻占缙云县城,击毙烧桥的国民党军,俘敌69团部及通讯连共300余人。
此时,正在县城西郊古石、邢弄一带村庄活动的处属游击支队第三中队获悉解放大军进城的消息,当即出发进城与大军会师。当天夜里,解放军和游击队决定建立缙云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三中队派出人员去新建,将之前征购的10万余斤粮食运到县城,供应解放大军。
正在雅江主持整编的中共处属特委和支队部负责人,在9日当天下午得到三中队交通员的报告,立即率部离开雅江趁夜向县城挺进。10日拂晓,队伍挺进到岭口坑、洪庵地方时,与从永康自北而南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军千余人大部队相遇,发生遭遇战。
双方对峙数小时后,国民党军经后彦岭向前村方向逃窜,在前村烧毁94户农民的民房140余间,抓走一批青壮年充军,然后继续往南逃窜。处属特委和支队部率部撤回双溪乡,稍作休息后,连夜继续向县城挺进,经过舒洪,于11日早上进入县城,与解放军和第三中队会师。
在这喜庆的日里,刚刚遭受过国民党十一师洗劫的缙云群众,尽管生活十分困难,仍然将口粮省下来,连同干菜、大豆、腊肉、生猪、活羊以及军鞋、马草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县里,供应给川流不息过往的解放大军。
老人亲历历史:
缙云百姓载歌载舞迎接解放军
70年沧海桑田,许多亲历这段历史的人已随时光而逝,在世的亲历者也已至耄耋之年,但他们仍对那个时刻记忆犹新。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今年87岁的陈明枝在回忆缙云县城解放的那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这首《解放区的天》。当时陈明枝在县私立仙都中学读初二,据他回忆,1949年5月8日晚上,缙云县城里,国民党军队来来往往,大队的人和车都往丽水方向开去。
5月9日凌晨,县城里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枪声。早上,陈明枝像往常一样准备去学校,走在街上的时候,不时看到穿军装的解放军经过。
来到学校后,同学们被老师召集在一起,由音乐老师负责教大家唱《解放区的天》和《你是灯塔》等革命歌曲,“当时老师告诉我们,明天学校要组织我们唱着这些革命歌曲上街游行,庆祝解放,我们学得更认真了。”那天,《解放区的天》响彻缙云上空。
今年86岁的楼其福老人,同样对《解放区的天》这首歌记忆深刻。当时他在壶镇上学,历史老师是一名地下工作者,9日当天就把缙云县城解放这个消息告诉了同学们,并教大家唱《解放区的天》,让大家回去好好练习,迎接解放。事后,同学们回家练唱,奔走相告县城解放的喜讯。“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一样能感受到那份喜悦之情。”楼其福说。
对于缙云解放前后几天的变化,今年87岁的赵鸣钟老人记得十分清楚。当时的赵鸣钟17岁,据他讲述,解放前的几天,整个县城几乎成了一座空城,街道上没有了喧哗,家家户户关门闭户,不敢外出。本来街上还有小部分国民党三五成群对百姓实施洗劫、打砸抢,有些伤兵则向老百姓强行摊销国民党军队溃逃时来不及运走的各种军需物资,有印着“USA”的铁皮箱、军用水壶、铝皮饭盒、军衣等,只要伤兵上门推销,不想买也得买。还有一些地痞流氓也趁机打劫,整个县城一片混乱。
5月9日凌晨,枪声响起,随后又传来嘈杂的脚步声,还有人在外面喊话:“各位街坊,今天解放军进城,大家开门去迎接解放军解放缙云!”吃过早饭,赵鸣钟就跟着父亲上街了,街上的人不多,但那些凶神恶煞般打砸抢的国民党伤兵和地痞流氓都不见了。路上有几个穿军装的战士,身上背着枪。以前见到国民党士兵也背着枪,人们见了就躲,可那天不但没人躲,大家还都咧着嘴笑,这让赵鸣钟感到意外,这时他才知道,这些战士都是解放军。
中午时分,街上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不少人手里拿着纸旗,不断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欢迎解放军解放缙云!”……
“平时家里有好东西都得藏得好好的,生怕给国民党士兵抢了去。可解放那天,大家都是有什么拿什么,就想好好慰问一下解放军。”赵鸣钟说,“这么热烈的大场面,真是终生难忘。”
记者重访旧址:
铁索桥畔百姓安居乐业
1949年5月9日解放缙云县城时,国民党部队已经溃不成军,解放军并未遭遇太强抵抗。但在大军进城时,仍有几个国民党残兵企图烧毁进城的要道铁索桥,被当场击毙。昨天,记者跟随缙云县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黄陈坪,来到了铁索桥的旧址。
据黄陈坪介绍,铁索桥承载了缙云人很多“红色记忆”:早在1930年8月30日,在政治部主任陈文杰、红一团团长雷高升率领下,红十三军第一团1000余名红军及起义农民,从永嘉上董、缙云南溪出发,兵分两路到达缙云县城南岸。8月31日晨,红军战士击毙国民党部队的机枪手,突破在铁索桥上设置的防线,与另一队从丁步桥攻打的队伍共同顺利攻占了缙云县城。红军在城内驻扎了三天二夜,于9月2日主动撤出,返回根据地。
“救民于水火”,19年后,人民军队带着同一份初心,开进了缙云县城,把红旗永远地插在了这块土地上。
现在,当年的铁索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建国后新修建的“五云大桥”,但缙云人都喜欢亲切地称呼它为“铁桥”。站在桥上放眼望去,两岸青山依旧,桥下绿水长流,但桥的两畔却早已换了人间。
据《缙云县志》记载,五云桥始建于乾隆年间,但历代屡遭洪水损毁,给百姓出行造成巨大困扰。解放时,铁索桥作为进出县城的唯一通道却十分简陋,在几根铁索上铺上木板就作为桥面,走起来摇摇晃晃。建国后,缙云县政府马上拆除旧桥,新修了稳固的大桥。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县城范围内的好溪上陆续修建了近10座大桥,为百姓出行提供了便利。
交通设施的改善,带来县城与周边区域的紧密联系,原本狭小的缙云县城不断扩张,各个产业也蒸蒸日上,仙都景区誉满国内,缙云烧饼香飘海外……如今的缙云,工业增长强劲,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发展日新月异,百姓安居乐业。
由于建桥年代较久远,五云桥两头均设有台阶,未规划汽车通行,这反而使得桥面成了闹市中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这里就会聚集许多休闲的市民。两岸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桥上的人们或聊天或散步或带孩子玩耍,享受着舒适安逸的小城生活。
记者 吴启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