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13日,国民党松阳县长祝更生率部起义,建立松(阳)宣(平)遂(昌)人民游击支队,并于15日夜进袭遂昌云峰乡社后村等地。16日,中共遂昌县委武工队袭击保仁乡公所,其武装斗争逼近县城。此时,国民党浙江省当局从衢州抽调第九编练司令部警卫团的一营兵力,开赴到遂昌县城、金岸一带布防。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后,挥军南下,一路所向披靡,不可阻挡,国民党军纷纷逃窜,数十万国民党溃军不断从衢州、龙游经遂昌向丽水、龙泉、福建浦城方向溃逃。
同年4月26日,松宣遂游击支队再度解放松阳县城,并派队烧毁遂昌县警察局金岸派出所,有向遂昌县城推进之势。此时,中共遂昌县支部遵照上级指示,改建为中共遂昌县临时工作委员会,以迎接解放。月底,在中共遂昌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反复策动下,国民党遂昌县长许扬本决定起义。
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1军32师95团从龙游沿着龙南公路(龙游至碧湖南山),向遂昌县城进军,准备解放遂昌。下午2时,部队行军至距离遂昌县城不足10公里的平昌村孟山头自然村(现金岸村孟山头自然村)路段,突然遭到国民党李延年残部阻击,15名战士当场不幸牺牲,另一名被带入县城后也不幸牺牲。经过激战,解放军用迫击炮击溃敌人。当晚6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县城,遂昌县城宣告解放。
老人亲历历史:
这支部队不一样,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如今,遂昌县城解放的亲历者,很多已经离世,在世的老人也已至耄耋之年。
今年87岁的周品华老人,先后在遂昌县总工会、遂昌日报社、遂昌县委办公室、遂昌县史志办等单位工作过,他手中的笔,记录了很多当年的人和事。在他所写的《记忆遂昌》一书中,收录了《目睹遂昌解放一幕》一文。据文中记载,1949年上半年,17岁的周品华从遂昌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在北界小学任见习老师。5月6日傍晚起,国民党军队一批批从龙游方向沿龙南公路败退,昼夜不停。北界是龙南公路必经之地,那些情景,都被他看在眼里。“那两天,公路上声音很嘈杂,尤其是晚上,根本睡不着,我就趴在窗口朝公路上张望。”周品华老人说。
据书中记载,5月8日午后,身着灰色服装紧跟国民党部队的解放军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陆续进军遂昌。“这支部队果然不一样,枪支弹药以及食宿器材大部分自行携带,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他们见了老百姓都会热情打招呼。”
今年82岁的高发秀出生在红色家庭,母亲是跟着殷铁飞打游击的地下党蓝彩宁。“母亲常年在山里打游击,照顾不了我们。”高发秀告诉记者,他们姐弟四人,被家人分别送到别人家寄养,一方面是母亲不在身边,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一直到遂昌解放,四姐弟才被接回家中,“因为母亲是地下党,父亲三天两头被国民党抓去问话。”
解放后,高发秀和弟弟妹妹们也走进校园,学习知识,“解放前,生活很苦,哪里会去上学?不仅我们,母亲也被安排进衢州干部学校学习。”
高发秀的老伴蓝石永,曾在1957年为解放遂昌战斗中牺牲的16名解放军烈士迁葬。因年事已高,老人患上轻度的阿尔茨海默症,现在又因中风住进医院。据高发秀讲述,蓝石永在遂昌县民政部门工作多年,1957年,遂昌县民政部门为这16名解放军烈士迁葬的时候,距离他们牺牲已经过去八年。
16名烈士,只有3名有姓名,其余的至今也不知具体身份。有一位烈士,在解放后被亲属认领回山东老家安葬。其余的15名,都由遂昌民政部门收殓,迁往遂昌县革命烈士墓安葬。后来,遂昌县革命烈士墓历经三次迁移,如今,他们长眠于风景秀丽的妙高山遂昌县革命烈士陵园。
记者重访旧址:
村里计划开发红色遗址
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历史
昨天上午,记者随妙高街道金岸村村委会主任徐瑞华,来到70年前战斗过的地方——金岸村孟山头自然村。当年的龙南公路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柏油马路。“当年的公路不像现在这样笔直,有一个弯道,解放军部队绕出弯道,一走上直路,就被隐蔽在山上的敌人发现了。”记者走上路边一座叫平昌山的小山包,这里就是曾经狙击解放军战士的暗堡所在地。
当天,国民党溃军为了延缓解放军追击,便于逃命,特意留下小部队驻守在这座暗堡中狙击解放军。“解放军战士从弯道转入直道时,根本没有发现这个暗堡,陡然之间全暴露在暗堡的火力范围之下。躲藏在暗堡中的国民党残军一阵机枪扫射,16名解放军战士中弹牺牲。”徐瑞华今年50岁,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在山上玩耍时,常会捡到弹壳。“突遭狙击后,解放军主力迅速隐蔽,并掩护其中一部绕道平昌山后的公鸡山上,从山上用迫击炮向敌人的暗堡发起进攻。不到两个小时,解放军就摧毁了暗堡,击毙了暗堡内的5名国民党士兵。”
站在平昌山顶放眼望去,早已不见当年战争的痕迹,唯有一座经过翻修的小庙,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当年,国民党军队在这里设暗堡,就是住在这个小庙中,后来小庙破损,经过翻修才成为今天的模样。”徐瑞华说,村里计划把平昌山作为红色遗址进行开发,让更多人了解当年的战斗故事。
在村中,记者见到了82岁的鲁春燕老人,她说,当年国民党军队进村时,12岁的她还在上学。“战斗前两天,村里一下来了很多国民党,他们就住在老百姓家里,把壮年男子抓去当劳力,把大米抢去煮饭,看到鸡鸭就抓去宰了吃。”鲁春燕说,村子里的人都很害怕,带着家人逃往山里,“等我放学回到家,父母想带上点粮食再逃,已经来不及了,村口都被国民党军队堵住了,我们只能逃到附近的菜地里躲藏。”
5月8日晚,战斗结束后,很多村民回到家中,也有一部分人不敢回家,仍在山里住着。战斗刚结束时,解放军战士到村民家中借门板当担架抬伤员,“他们每借一块门板,都标上号码,用完了又还回来。”鲁春燕说,本来有点担心的村民,看到这一幕,都放心地回到家中。
“为了感谢解放军,我父亲和大伯各杀了一头猪送给他们,但解放军却坚持要付钱。”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鲁春燕老人眼里还闪烁着泪光。
记者 陈春 通讯员 张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