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庄啸 通讯员 夏赟
本报讯 这几天,景宁东坑镇村民吴望根每天都兴冲冲地来到自家的葡萄园,看着长势较好的葡萄,开始畅想今年的好前景。
“比起打临工,我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好多了。”在桃源村水果沟里,吴望根一边忙着施肥,一边乐呵呵地说道。年近五十的吴望根原来是村里的困难户,4年前,桃源村乡间河道因“五水共治”焕发新容颜,党支部书记吴学芬便以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为契机,动员村里群众种植大棚,也让吴望根动了心。
村里像吴望根这样种植葡萄的农户有20余户。据了解,最初为解决农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发展现代农业的困难,该村充分利用产业扶贫政策,由合作社牵头抓总,产业能人示范引领,采取“合作社+党员+贫困户”联建的模式,发展精品水果。
除了种植大棚,年龄大一点的村民还可以到大棚里打工,平时在合作社大棚里打工的村民有二三十人,最忙的时候,打工的村民有五六十人,每人每天收入可以达到150元左右。50多岁的村民彭利忠利用空余时间去葡萄大棚里打工,村里葡萄名气打出去了,不用再为种什么、种出来能不能卖掉而担心了,现在有收入了,供孩子念书也没有以前吃力。
目前,东坑镇桃源精品葡萄种植规模达到80余亩,涉及10余个品种,参与葡萄联建种植的农户达20余户,平均每年收益达100余万元。同时,在发展葡萄的良好势头下,桃源村还种下樱桃、桃子、猕猴桃、红心李等精品水果,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果沟”。
“游客过来,吃、住、游都是消费,村民们也从中获得效益,真正让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持续转换。”东坑镇党委书记吴海东说,“特别是去年亲水节,光葡萄一天就卖10多万元,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种葡萄尝到了甜头,我们对发展其他水果产业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