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读本》,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丽水青年,特别是我们高中生去阅读、去了解的书。
它关注的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中有饱读诗书的城市青年、有目不识丁的农村小伙,他们中有的稍年长我们几岁、有的甚至跟我们同龄……他们都有一个平凡又神圣的名字——革命战士。
回忆像一卷录像带,被时间剥蚀得只剩下黑白幻影里淡薄的只言片语和一个个放慢了无数遍的镜头,然而这一段血泪交加的艰难过往和被反复砥砺打磨的革命精神,却被时光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读本》记录了从“五四”运动至1949年浙西南全境解放,横跨半个世纪。透过朴实无华的文字,我猝不及防地被带入到那个跌宕起伏的锋火浙西南。
1927年1月,浙西南第一个党支部在遂昌泉湖寺建立,播下第一颗革命火种。1935年,时年28岁的粟裕率领500多个青年战士,挺进浙西南开创游击根据地,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处州大地一批土生土长的青年、少年,他们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经过血与火的考验,终于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品读《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读本》,正如品读人生。青春只有一次,如何度过这段时光、铸就精彩人生,每一代青年心头都有一个问号。遥望当年,一群青年志士为了追求主义之真、实现理想之美,播洒革命火种,点燃浙西南熊熊革命之火。
无理想,不青春。青年之于国家,如初春、如朝阳,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年红军挺进师穿行于丽水深山密林,天当房、地当床,野菜当干粮,虽多次陷入绝境,但凭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历尽百难而苦炼成钢。青年理想承载国家理想,青年力量体现国家力量,“丽水之干”呼唤青年要有新作为。如果是一朵鲜花,就要吐露芬芳;如果是一滴露珠,就要滋养生命。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怎么扣,我们高中生的第一步怎么走,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好一生的路,同时也是每一代青年都必须答的“必答题”。
无活力,不青春。青春的活力意味着勇往直前、奔向希望、拥抱梦想。刘英在参加革命时曾写过一首五言诗:“幼时不知路,今日上坦途;赤心献革命,决然不返顾”。在千难万险、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面对国民党的重兵把守,挺进师战士历经了竹口战斗、斋郎战斗等300余场战役,用一次次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疯狂围剿。
青春之活力升华于困难挫折。升入高中后,我们学习压力更大、任务更重,经常被知识的“拦路虎”折磨得心力交瘁。但我们知道,成功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爱迪生失败了上万次发明了钨丝电灯,居里夫人工作4年才从8吨小山一样的矿渣中提炼出了1克镭。每一次跌倒之后重新站起的你,都将比以前更强大。
无奋斗,不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从遂昌第一个党支部,到闽浙边游击根据地,从奔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到建立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第三总队,浙西南青年人一路奔波,艰苦奋斗,为理想不断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更要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才能抵达诗和远方。
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韶华易逝,追梦不负初心。92年前,一群青年人承载万钧,在浙西南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21世纪的今天,我们沿着前人的脚印亦步亦趋,弘扬和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让青春在浙西南大地绽放。让我们身负背囊,一路奋楫前行,愿未来,山长水阔,可梦可期。
丽水中学高一(2)班 吴羽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