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老人摔倒扶不扶?最近,龙泉二中的老师赵先忠以实际行动给出了解题方式——不仅扶,还把老人送往医院救治,并垫付了检查费用。
扶救老人,很明显,这是行善。但常有媒体报道,一些人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反而被讹诈,好心没有好报。这样说来,这是一种冒险行善。
冒险行善这个险,值得一冒。
行善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风险。行善意味着有人受益,有人(或自己或家人等等)就可能或多或少失去一定利益,还可能惹出麻烦。但是,行善可以影响更多人向善。善行就像小石子抛进大海,一时掀不起多大涟漪,但假以时日,慢慢就可以感化人心,并使别人由旁观转而参与,由心动而行动,最终,向善之人定可以由星星之火而形成燎原之势。另外,行善也许可能让你涉险,但行善能影响更多人向善,让社会充盈善意,最终,在这样的风气之下,行善的风险其实会大大降低。所以,冒险行善恰恰可以让你往后不再涉险,让更多行善者不再涉险。
“扶老人时我没多想,就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唯一想的就是老人的伤势,怕时间久了耽误治疗。”赵先忠老师的善念,让他忘记风险,这是正面例子。也有反例,有的老人被扶了,但为了自己的利益诬陷好人,家人则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看人,至于事件见证者,则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不愿证明,结果扶老人者被冤屈,愿意出手扶老人者越来越少。恶意之下,行善就会失去成活的土壤。
赵先忠老师救助遭遇交通事故的老人,实际上自己并没遭遇危险。老人的家人知道后,对赵老师一个劲地道谢,还请他吃了一碗面,赵老师觉得那碗面“特别香”。这碗面蕴含着深深的谢意,当然特别香。这也让人意识到,做好事其实是挺幸福的事;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扶老人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可怕,相信许多人就可以受此鼓励,消除顾虑,加入扶老人的行列。更关键的是,赵老师的行为多多少少也可以改变一些人的观念,不再怀着敌意去看扶老人者,那么,讹诈人的事件也会减少。
我们的社会如果人人怕风险而不行善,那后果很可怕,而让更多人行善则需要培育善念。行善风险想全部消除很难,但越来越多人持有善念,可以给行善者减少许多阻力,消除行善者的后顾之忧,添加行善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