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少微山随笔

揪心的 “边界感”

  清风(市直)

  “边界感”这个词近两年重新热门起来。我理解大凡随性一点的人或许就是个缺乏边界感的人。而我就是个随性的人,所以我估计也是别人眼中没什么边界感的人。

  表妹离婚了,前妹夫不喝不嫖但是好赌,自己创业办厂,欠了工人工资,又欠了不少赌债,还借了高利贷,那个对老婆言听计从被丈母娘随叫随到的没脾气男人让我们大跌眼镜。在谴责前妹夫的无良和不负责任的同时,也客观分析到表妹自身的原因——任何一桩失败的婚姻,原因都是双方面的——表妹和娘家的关系处理得太没有边界感了。只顾娘家疼死小舅子事无大小都劳作老公,把一个大姑爷置于何地?表妹结婚后,舅舅、舅妈一直住表妹家,这本来没啥,问题是身为小舅子的表弟是一级妈宝也跟在身边,还好吃懒做,好好的一个三级厨师,在表妹、妹夫忙得晕头转向焦头烂额了,也不见他去厨房为家人炒个鸡蛋煮碗挂面,后来恋爱结婚娃都三岁了还挤在姐姐姐夫家,让我们大家都觉得看不下去,妹夫再惧内,时间长了在我这个姐面前亦是颇有微词。

  你妈就是我妈,你的事就是我的事,结婚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不分彼此——这是典型的边界感不清的中国式思维。生活中,因一方边界感不清造成另一方不舒服的例子太多了:比如青春期时,父母不敲门闯入你的房间;工作后和父母的朋友聚餐,总有叔叔阿姨们不厌其烦地问:“谈朋友了没?一个月挣多少?”再比如上述表妹成家后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处理——我们所以会有不舒服感,其根本原因很显然,个人边界感被侵犯了——此边界非彼边界,更像是“底线”或“原则”。所以,现代人应该对“边界感”心存敬畏,万万不能轻视之,更不可肆意践踏。

  那“边界感”如何把握?也就是如何科学地传达出“拜托,我和你不熟”,还真是门学问。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中国人最不会处理亲密关系,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边界越模糊,其中以父母子女关系和夫妻关系为最。确确实实,边界不清,让各种关系混杂,人际交往变得很累。9年前,我从学校改行从事全新的工作,某次遭遇瓶颈,求助亲人,人家说“这是你自己工作上的事儿,是必须能够解决的。不能让别人代劳。”(其实,说不上“代劳”,只是请人家为一篇300字的刊首语把把文字关。)此时此刻,除了一时的语塞和极度的揪心,还能说什么?冷静下来,不敢唏嘘。是啊,“必须做”和“愿意做”终究是两回事啊。想我,一个智力健全的成年人,应该、也有能力对自己负责,怎可轻易求助于人?哪怕是至亲!

  我想,“不帮”是本分。可是于我而言,那份揪心感却是十年来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费孝通《乡土中国》里说,传统的中国社会格局,像石头掷在水面上的波纹,每个人都是涟漪中心,涟漪间互相干涉,一圈套着一圈,无法分开。深以为然,如此,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员,还需不断地学习、修炼,亲友相处,同事之间,要懂得保持合适的距离,明晰自己的边界,才能拥有简单的人际关系,活得轻松自在。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18-12-24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60426.html 1 3 揪心的 “边界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