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特别报道

资源孵化产业 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

  如今的莲都大港头古堰画乡,美名远扬。位于景区的河边村香樟客栈里,72岁的民宿经营者王任能喜滋滋地盘点一天的收入。

  “以前想都不敢想,每天坐着就把钱挣了。”上世纪90年代初,王任能一家的主要收入来自一家木制品加工小作坊。彼时的河边村,木制品加工是主要产业,鼎盛时期全村有60多家小作坊,30%的村民从事木制品加工。

  漫天纷飞的木屑,轰鸣的机器声,成了河边村的象征——“乌烟瘴气”的生态问题、厂区违建和木料堆放造成的消防隐患随处可见。

  进入千禧年,古堰画乡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了,位于古堰画乡景区核心区块的河边村,却被低小散的木制品加工企业困扰,乡村环境和产业发展的矛盾愈加凸显。大港头镇开始对木制品加工企业进行整治,腾空拆除木制品企业和加工点154家,清除违法用地22.5万平方米,并将转型升级后的企业搬入周边工业园区。

  河边村的喧嚣归于宁静,臭水沟再现碧波。借助古堰画乡核心景区的地理优势,民宿产业开始在村里兴起,从最初的三五家到成规模的二三十家,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王任能如今拥有两家民宿,预计今年总收入能达到30万元。

  擦亮“生态底色”,把住“绿色门槛”。这些年来,丽水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底线”,把95.8%的市域面积划入自然生态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和农产品环境保障区,强化红线管治,从源头保护生态,并要求工业集聚进园区、园区工业生态化。

  从2016年起,丽水把每年7月29日设为“丽水生态文明日”,通过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持续推动全市各地生态文明建设,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共识愈发深植于心。

  从“生态立市”到“生态发展”再到“生态惠民”,在绿色改革的探索中,在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丽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牢牢守住生态良好这个底线。这样的理念,在丽水早已深入人心。

  “山景”带来“钱景”

  全城获益的旅游示范建设

  谁也想不到,十几年前,房屋破败、河道污染、名不见经传的龙泉溪头村会在十几年后获得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美誉,甚至作为乡村振兴的代表亮相央视。

  村里“古窑里”民宿老板金朝军之前一直在外做生意。2016年9月,他和几个兄弟姐妹依托龙窑开建精品民宿。开业一周年,民宿和农家乐营收达100万元。

  以全域旅游为平台,去年,全市共实现旅游总收入644.3亿元,同比增长20.3%,源源不断地让“山景”带来“钱景”。

  随着丽水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农旅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的致富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在松阳县,叶村乡岱头村发展150亩高山原生态优质水稻基地,开办农家乐民宿4家,实现从传统种植业到卖风景、卖生态米的转型;“画家村”沿坑岭头村依托“柿子红了”民宿,使原本无人问津的金柿枣卖出了每公斤100元的高价,全村年接待写生创作师生和游客2万余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达150余万元。

  生态产品的价值凸显还在于“品牌化”过程。4年前,丽水推出全国首个地级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从此,丽水农产品经历了一场从“土货”到“品牌农产品”,再到“农旅融合有力抓手”的变形记。缙云麻鸭价格提高到118元一只,溢价50%;龙泉高山小黄牛的牛脚圈,通过“丽水山耕”食材推介,冷门变热门,订单激增,库存迅速销售一空……去年,“丽水山耕”销售额达到了41.8亿元,同比增长178%。

  丽水民宿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居”,则充分展示丽水的自然地理风貌和生态特点,吸引游客来丽水看真正的山、赏纯粹的云,体验别样的山居生活。去年,全市农家乐民宿经营户(点)3881家,从业人员4.5万人,接待游客2787.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5.6%;实现营业总收入31.2亿元,增长34.0%。农民来自于第三产业收入同比增长8.3%。

  九山半水半分田,曾是制约丽水发展的最大短板,如今却是丽水勇立潮头、绿色崛起的最大资本。

  “山货”走出“山门”

  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开放效应

  40年前求生存,40年后护生态。生态产品涌出山门又给丽水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农村电商。

  郑初勇出生在青田以柑橘闻名的龙头村。村里150户近500多人,家家都种有柑橘。2007年底,龙头村的柑橘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为了解决家里的经济问题,郑初勇开出了一家网店。

  “网上的订单一下来,我们就去村民家拿货,都是最新鲜的柑橘。”郑初勇说,最初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迅速引来了商机,当年就帮助村民多卖出了1000斤。

  从网上推销到成立合作社、建立加工厂再到现在的种植、仓储、包装、加工、出口、销售一条龙业务,郑初勇通过电商平台,每年在家乡销售柑橘2000吨以上,年销售额逾1000万元。

  像郑初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松阳青年网商麻功佐,帮老蜂农代售蜂蜜,带动全村蜂蜜增收130余万元;缙云舒洪镇创业青年郑茗耀,收购村民杨梅酿成酒,使小镇杨梅种植户增收600余万元……

  10月12日,第三届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大会在丽水举行。丽水成为浙江省唯一的省级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区,独特的生态优势成为丽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北山模式”“赶街模式”“丽水经验”扬名全国。

  2017年,全市实现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168.2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五成。其中,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92.32亿元,比上年增长超四成。建成各类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4367个,为村民提供服务80余万次,涉及金额3700余万元。

  “互联网+青山绿水”的“农商互联”模式在丽水蔚然成风,电子商务的“快钱”和农业的“慢钱”让丽水农民赚得盆满钵满。

  当生态价值不断实现转换时,这片绿水青山释放出的巨大活力,和因此实现的跨越发展令人惊叹。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18-12-18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58117.html 1 3 资源孵化产业 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