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地处浙江西南山区,山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不足0.54亩,全市173万公顷土地,山地丘陵占到了近九成。
撤地设市后,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南进,产业东扩,向山地要空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发展思路,开始向低丘缓坡要发展空间,于2002年率先在南城水阁区块进行低丘缓坡开发。
2006年,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浙江省首个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2011年年底,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复同意将丽水市列入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首批试点市;2012年,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在全市铺开。
2002年开始,经过4年的建设,开发区累计投入10多亿元,开挖108个山头,形成10.4平方公里台地式和坡地式的产业用地。其中,利用低丘缓坡开发出来的空间有7.7平方公里,相当于节约了1.15万亩耕地资源。
丽水不占良田、开发低丘缓坡的发展方式,被外界誉为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多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完成土地征收5.2万亩,用地报批5.2万亩,场地平整5.2万亩,很好地完成了山区市向低丘缓坡要绿色发展空间的任务。
通过开山劈地,削峰填谷,把原有的山坡平整为建设用地,丽水通过招商引资,许多优质项目纷纷落地。
位于开发区的浙江嘉利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制、生产、销售汽车和摩托车灯具的专业厂家。“2006年时,我们的厂房还是一个小山包,是政府一点一点推平的,当时在丽水投资有更多成本优势。”公司负责人漆爱冬对于当年选择在丽水投资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经过在开发区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嘉利的产品远销日本、欧洲、美国南美洲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年产值超6亿元。
沉睡资源变成“活”资产
农村金改让农民富起来
“让叶子长出票子,让青山化成金山,让资源变为资本。”2007年,丽水悄然拉开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和浙江省政府联合批准在丽水市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在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基础上,丽水又试水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贷款。“三权抵押”迅速成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主体之一,也成为丽水农民生态创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2014年,时值全市推开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之时,丽水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林美领到了全市第一本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我用手中流转过来的145.8亩农地,从莲都农商银行获得350万元贷款,用于建设温室钢架大棚,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一倍。”金林美回忆,“当时真想不到,流转过来的土地也能抵押贷款,解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如今,金林美的合作社已发展社员350多户,社员年收入均在7万元以上。
从林权抵押贷款发展到包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房的财产权抵押贷款在内的三权抵押贷款,破解了农民贷款难、抵押物不足的困境。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三权”抵押贷款余额达116.86亿元,累计发放量达到348.3亿元。
如今,丽水逐渐加大了创新力度,把发展三权抵押贷款的经验拓展到其他涉农产品和服务创新。丽水市金融机构推出了茶园抵押贷款、石雕抵押贷款、香菇仓单质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另外还有水利工程权、集体经济股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等12类,开创了信贷支农的“丽水模式”。
通过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目前丽水“三农”发展资金得到有效满足,金融助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成效逐步显现。截至今年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891.2亿元,较2011年增加431.3亿元,增幅达93.8%;丽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元,增加到2017年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40元,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省首位。
摘帽“欠发达”实现“绿富美”
精准扶贫的丽水实践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是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低收入农户主要集中于高山远山、水库库区以及地质灾害较多的地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很重。
扶贫增收,改革先行。2013年,丽水被列入全国首批扶贫改革试验区,多年来丽水始终抓牢精准扶贫的“牛鼻子”,重点推进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着重建立精准扶贫的技术规范体系。
“下山后,眼界开阔了,发展的门路也多了,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我要抓住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更多的人共同致富。”乘着“大搬快治”的东风,从庆元县龙溪乡后洋坑村搬迁至同济新村的梁雪花,在迎来新生活的同时,也终于获得了圆梦的平台——她在新村里办起了服装加工点,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者。去年,她发放的来料加工费已超过100万元。
去年,全市来料加工发放加工费19.5亿元,同比增长6.2%,从业人员达到20.8万人。如今,丽水已经实现来料加工在全市173个乡镇,2724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在离云和县城13公里的苏坑村,村民兰雷福还沉浸在雪梨丰收的喜悦中。今年43岁的兰雷福家里还有一位老父亲,家庭收入不高。2015年春天,云和县推出“‘云和师傅’百师扶贫助千家”活动,雪梨大王兰小健与兰雷福成功结对。兰小健送给他100多棵云和老雪梨的苗木,还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帮助他建起果园。
从“泥腿子”到“田秀才”,从“卖体力”到“卖技术”,从“个人富”到“全民富”。如今,“云和师傅”等品牌已逐渐由“劳务品牌”向“扶贫品牌”转化,聚焦于农民的致富能力,担负起新时期精准扶贫的使命,一次又一次带领贫困群众走出大山,助力脱贫攻坚。
据了解,2015年丽水就完成了省委摘帽“欠发达”、实现“绿富美”和“消除4600”两项重点任务。2017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4元,同比增长16.5%,增速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