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是我的好朋友,他家有啥喜事,少不了邀请我去凑个热闹。
这一天,我又应邀来到他家。
一个月前,他的儿媳生下一个胖墩墩的小子。那孩子在摇篮中安稳躺过了一个月,度过了人生第一个舒适的历程。这一天,全家人邀请亲朋好友,欢天喜地要给孩子做“满月”。
七大姑八大姨,上至孩子的外公外婆,下至孩子的表舅,及一家大人的好朋友,来了一大群人,家里摆开了六七张酒桌。来祝贺的人纷纷拿出礼物,给小家伙贺“满月”。
生日宴开始前,老陈的儿媳——孩子的妈妈,抱起摇篮中的孩子与大家见了面。大家争着要抱一抱,亲一亲孩子。
孩子的外婆抱起宝贝外孙,亲了一下小脸蛋:“看,这孩子眉清目秀,将来准是个会吐墨水的文化人,准是个科学家、大学教授。”
孩子的舅舅接过孩子,像欣赏宝贝似的说:“这孩子天庭饱满,脑袋大,额头宽,将来准是个能计会算的大老板。”
孩子的小姨是文艺工作者,在市文化馆工作,她搂过孩子认真地说:“这孩子的手特别修长,将来准又会弹琴又会唱歌。”
……
大家七嘴八舌地夸着孩子,室内充满欢声笑语。
老陈看有这么多人夸孩子,心里乐开了花,朝我看了看,似乎在问我:这孩子怎么样?
我对老陈笑了笑,悄声对他说,我眼力差,而且孩子还小,看不出“眉清目秀”“天庭饱满”“手特别修长”,更不敢预言孩子将来有多出息,因为他们任何人并不会为他们的预测负责到底,不过是个美好的心愿而已。心愿归心愿,现实归现实,要遂心愿,得付出各方面的努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家庭、学校的培养教育和孩子自身的努力。要不,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的“把希望建筑在意欲和心愿上面的人们,二十次中有十九次都会失望。”
老陈听了我说的话,仿佛若有所悟……
(市区 吴昭立 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