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事业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2017年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487所,小学214所,初中74所,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100%,小学校均规模为759人,初中校均规模为1057人,分别是2000的6.5倍和1.5倍。
小学校均占地面积由2000年的1612平方米扩大到2017年的14542平方米,初中校均占地面积由2000年的13660平方米扩大到36359平方米。高考从2009年的第一批上线701人到2017年的一段上线2025人。2017年,全市3所高校在校人数达37359人,是2000年的9.0倍;毕业生数11366人,是2000年的14.4倍。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事业关系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改革开放40来,我市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从过去的渴望改善办学条件,到今天追求办学特色,将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变革深度融合,一步步地成长和壮大。
从事教育工作32年的退休教师吴昭立,既是我市教育发展史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今年81岁的吴昭立毕业于丽水师专(现丽水学院),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青田县山口中学任初中语文老师。虽然已过去数十年,但他仍记得当初到学校所目睹的办学条件。“当时的学校环境还是挺简陋的,只有三幢青砖盖的两层高的楼房,一幢是教学楼,一幢是食堂,还有一幢是住宿楼,师生加起来不到400人,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教室里是简单的木头桌椅,操场都是土路”。
据他回忆,当时的黑板是用水泥做的,表面抹上一层黑油漆,粉笔质量也有限,擦黑板的时候粉笔末满教室都是。那时候的下课铃声还是手动的,在教学楼的屋檐下挂着一个铜钟,每当上下课的时候,老师就会拿着一支棒子去敲钟,当、当、当……回响在面积只有四五百平方米的校园里。
后来,吴昭立来到青田华侨中学任教,这是一所民办学校,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不断地变化更新,如今的校园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优美整齐的绿化带、平整的塑胶操场、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楼走廊,宽敞明亮的教室……与数十年前的校园相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硬件设施外,让吴昭立感触最深的便是教辅书的变化。“以前开学时老师只有一本课本、一本参考资料和一个备课本,找其他资料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图书馆找,上课时都要把备课内容全部写到黑板上。”吴老师说,如今电脑上应有尽有,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并且随时可以在课堂上用课件进行播放。
目前,像莲都区外国语学校还开设了Pad班,学生都用Pad上课、完成学业。通过Pad,老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答题速度、正确率,师生互动非常方便。
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发生的根本变化,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如今,不少学校不仅满足教学区、综合办公区、体育运动区等基本办学条件,还专门划出一些区域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点,经常邀请相关的专家来讲课。如今,特色办学已成为各个学校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