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 一言
据晚报12月5日报道,青田一男子辱骂并企图殴打公交司机被行政拘留5日,引起关注。不少市民认为,对这种人就得严惩,让其学会敬畏法律,并以此教育、警示、震慑其他人。
众所周知,公交车司机的安全驾驶、专注驾驶,关乎一车乘客的安危,关系到道路安全,然而总有一些乘客以自我为中心,不符合个人利益就翻脸。据最高法司法大数据显示,在公交车上司机和乘客冲突引发的刑事案件中,超半数有乘客攻击司机行为,近三成是夺方向盘的。什么事惹这么大火气?从报道看,因为车费、上下车地点这种小事,就占到六成!
公共安全需要人人遵守规则、敬畏规则。近些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相应的规则意识、边界意识来说,有些人还是比较淡漠。比如说,在拥挤的车厢里,有人为了一个座位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上演“全武行”;狭窄的道路上,两辆相向而行的车辆互不退让,直至造成道路拥堵;匆匆上班路上,一阵阵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催促别人“让道”,丝毫没有耐心,等等。
在公共空间里,能否处理好自己和群体之间的界限和关系,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修养水平的尺子。怎么处理好?原则就是约束自己,善待他人。这个原则不是外在的规范,而是内化于心的素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只要在做什么事之前,多想想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去什么样的效果。
当然,在规则意识尚未普遍树立,在私利更容易战胜公益的时候,还须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比如针对影响司机驾驶的行为,可考虑强制隔离,避免司乘短兵相接;发现运行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报警;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对见义勇为的个人予以褒奖;在各大交通、服务类平台建立共享黑名单制度,等等。
扰乱公交秩序恶行受到严惩让人畅快,但好不过回到遵守规则的起初。希望此类案件能让社会重塑对公交规则的信念和坚守,让每一位搭乘公交的乘客远离危险,安全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