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 吕驾宇
最近,多地出台了号称史上最严的养狗规定,比如宠物狗白天不能出去遛,走出家门也要拴上绳,有的还要戴上嘴套。如果是大狗,甚至不允许带出门,只能在家里呆着。
一段时间以来,狗伤人、破坏环境的纠纷密集上演。从现实角度看,出台这样的政策的确是有其必要性,也起到了一定的整治成效。但,这就保证了这政策一定是好政策吗?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很显然,是否接地气,百姓是否有获得感,是衡量好坏政策的标准。
回到“史上最严”养狗规定,最新一期的央视新闻周刊以“养狗需公约”为题进行了深度关注,发现在取得一定整治效果的同时,问题也不断呈现。比如,有规定指出,宠物狗不得进入公园。公园有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以及专类公园等类型,那么狗可进哪类公园,不可进哪类公园?或者是全部都不能进?如果全部不能进,是否意味着只能整天呆在家里?据统计,目前中国宠物狗的数量已经突破一亿,那么有狗的家庭至少也有上千万吧,这上千万家庭是否就应该一边哭泣去?比如因为整治,各城市的犬类收容中心呈爆满之势,运营几乎陷入瘫痪;又比如不养犬的民众与养犬居民的关系日趋对抗,和谐邻里构建成了当务之急;再比如如何让这样的整治不沦为一场运动而能成为常态化的建设……
很显然,最严规定带来的后果是或许有一部分人是笑了,但,必定还有数量庞大的一部分人哭了。
我想,真正好的政策,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央视以“养狗需公约”为题,我觉得是有深意的。何谓公约?所谓公约,是指事件各个相关方之间的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一般是大家就有关各方的利益问题进行公开讨论达成一致的意见,并且同意遵守的一个规定。这就需要各方代表坐下来,心平气和深入交流、探讨,平衡各方利益,最终实现彼此包容,彼此理解,彼此接纳。
由此可知,事实上,我们需要的不是史上最严的养狗规定,而应该是史上最接地气、最有获得感的养狗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