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对于龙泉青瓷艺人杨盛龙来说,他从青瓷学徒做起,之后外出打拼,多年后再度回龙泉拜师学艺,最后独立制瓷十余年,他在不断学习摸索中,最终坚定地选择了这条制瓷之路。
公式根。
在他当学徒的那几年,龙泉青瓷行业正处在一个新的起步阶段,青瓷创作的氛围也还没有完全形成,青瓷从艺人员的工资待遇也不高。于是,当了三年的学徒后,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外出闯荡。
公式根大师的古窑瓷厂里工作。
公式根大师学艺。“一年的时间里,师父看我爱钻研,有什么不懂总爱去请教他。在我表达了自己想跟他学艺的想法后,他二话不说就收我为徒了。”
正式拜入大师门下,和之前的学徒经历相比,师父变得更为严格,要求也更高。陈大师让杨盛龙从基本功重新开始学起,揉土、捏接、画平面图、拉坯、修坯……为了帮助他画好平面图,师父还专门送给他一本《宋代陶瓷图录》,让他每天对着书上的器型图学习。
2013年,随着杨盛龙手艺渐长,这一天,慈祥的陈大师叫住了杨盛龙,“你现在的手艺已经可以出师了,你不如自己出去办家工作室,然后以瓷为生吧!”就这样,杨盛龙被师父“赶”了出去。同年,他创办了“同源”青瓷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的这几年,杨盛龙每年都在成长,所涉及的器型也非常丰富,不仅有实用的茶道组合,也有大器型的摆件陈列作品。在他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数百件大小不一、造型各异、釉色丰富的青瓷作品。说起创作理念,杨盛龙坚定地认为先辈们的传统器型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已经非常出色了,而后人更多地需要在釉水配比、装饰方式、表现手法上进行摸索创新。
“以前制瓷为了生计,作品的款式风格都跟着市场走。而现在步入正轨后,我觉得自己要更多地考虑个人的特色风格,让自己的作品有鲜明的个人专属标识。”杨盛龙说,目前他正不断尝试研发。
“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风格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我知道只有创作出属于自己特色风格的作品才能让自己真正满意。”一个对青瓷拥有着深厚情意的艺人,只要他认定了未来的方向,他就会从内心出发,践于行动,一步一步接近梦想!
记者 吕恺 洪汝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