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发源于庆元与龙泉交界的百山祖西北麓锅帽尖,全长388公里,流域总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水面30余万亩。这条横贯瓯越大地的“母亲河”,哺育了两岸人民,且以“滩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的气派与风光,赢得了“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瓯江水产丰盛,捕捞历史悠久。丽水鱼类专家姚子亮介绍,根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1972年调查:丽水市瓯江水系有鱼类111种。其中丽水境内有84种,隶属11目21科。丽水是六江之源,境内其他五个水系鱼类种类也非常丰富,所以有华东地区鱼类种质资源基因库之美誉。
姚子亮介绍,瓯江捕鱼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宋绍兴年间,瓯江畔专设捕鱼公所,负责调理渔事。清时立碑禁止滥捕鱼虾。民国时期,瓯江两岸重点渔村如六岙、梅岙、寺后等渔村产量均在数百担以上。根据市水利局资料记载,解放初期调查统计,瓯江下游(温州境内)沿岸有渔户928家,总人口4798人,专业捕捞渔民1785人,大小渔船近1000艘,主要捕捞对象为鳙、鲢、鲤、鲚、鲶、鳗、鼋、鳖等。1949年瓯江捕捞总量约2400吨。
1972年,瓯江水产资源历经两年的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瓯江鱼类的家底:共有鱼类111种,隶属于13目33科83属,其中纯淡水鱼71种,河口性鱼类19种,混合类17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种占总数的45%。还有不少珍稀鱼类和动物,如中华鲟、鼋均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鲵、花鳗鲡、江豚、水獭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鲥鱼、香鱼、凤尾鱼(子鲚)、河鳗、中华绒螯蟹均为名贵水产品。值得一提的是,瓯江中一种属鲤形目鲤科的厚唇鱼(俗称军鱼)是瓯江特有的土著鱼种。
对于溪鱼,我们还曾下过定义,2002年,丽水市水利局编制的《丽水市渔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1~2005)其专项规划《溪流性特色鱼类养殖规划》(下称《专项规划》)首次定义了“溪流性鱼类”:“本规划所指的‘溪流性鱼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活在江溪(包括水库)中,尚待开发利用或已开始人工养殖的市场开发前景好的土著经济鱼类,如群众习惯上称为‘溪鱼’的三大类品种:军鱼(刺鲃公式)、石斑鱼(温州光唇鱼等光唇鱼属鱼类几十种),以及群众称之为‘大溪鱼’的鳜鱼、香鱼、鲶鱼、鲴属鱼类等几十种鱼类。”
目前来看,丽水的瓯江里除常见的青、草、鲢、鳙、鲤、鲫、黄尾密鲴、园吻鲴、黄颡鱼、鲶鱼、白条、大眼华鳊 、细鳞斜颌鲴、罗非鱼等鱼类外,我市适宜垂钓的特色品种有:光唇鱼、倒刺鲃公式、宽鳍鱲、马口鱼、斑鳜、翘嘴红鲌公式、台湾铲颌鱼、七星鲈等鱼类,还有大鲵、甲鱼、河蟹等其它水生动物。